河北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5-12-23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选择了“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选择了“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