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6-01-03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现代文阅读(9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 .(“始终”的说法不正确)
2.D .(不是两个地区的同姓率而是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另外,根据原文第7段信息可得出结论“两个地区同姓率越大,那么这两个地区的姓氏分布差异就越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因为原文中的“同姓率越大”与选项表述的“同姓率比较接近”不能完全等同。)
3.D (不同地区之间的同姓率是能够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
4答案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D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7.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5分,句意正确2分,“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1分。)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5分,句意正确2分,“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
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
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
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6分)(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文学类文本)
11. (1) C(3分) (2分)A(1分)
(2)①通过刻画眼神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读者可以通过“眼神”来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1分)“痨病女”的眼神是忧伤的,由此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饱受欺侮的弱女子其内心世界的痛苦。(2分)(意思对即可)
②“痨病女”变化的眼神,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其性格、命运的走向。眼神从忧
伤到“没有一滴眼泪”,眼神奇异,没有善意,这暗示其内心在长期遭受欺侮渐趋冷酷;
(2分)眼神的变化也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最后写她的报复也就顺理成章了。(1
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我”是“痨病女”悲剧命运的见证者,也是小说情节的串连者。(2分)
②“我”一个善良且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大夫,同情“痨病女”的不幸遭遇,这与
短工们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对比,也给这篇小说增添了一丝暖色。(4分)(意思对
即可)
(4) (一)赞成:
①冷酷的悲剧结局更能揭示“痨病女”生存环境的恶劣、人性的冷漠,从而揭示出社会环境的恶劣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4分)
②这样的结局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从而使小说更具艺术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更深广的思考空间。(4分)(意思对即可)
(二)不赞成:
①一个善良的女子,在遭受不公之后,有这样的残酷的报复,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残忍的结局更多地带来人性的泯灭和理想的摧毁,使得小说的主题更显阴暗。(4分)  
②如果情节就此结束,会给人物命运的走向和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多想象的可能,从而使小说更具丰富性。(4分)(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
12.(1)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B.“在考古事业上的追求”原文无据。C.“继承了传统方法”错。D.“刻满殷商时代历史原貌”的发现不属于李济。)
(2)①为证明中国人不低白人一等而改学人类学,研究中国人脑量。②希望中国人靠自己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考古成绩。③加入美国考古队,坚持以中国为主,掘出的古物留在中国。④日本投降后,5次赴日本寻找“北京人”头骨。(每点2分,三点即可。)
(3)①考古发掘:他创造的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②考古发现:他找到的半个蚕茧证明了我国在史前就家养蚕茧。③考古发现:他掌管的殷墟发掘,找回了殷商王朝。④考古人才:他为考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⑤考古著述: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每点2分。三点即可。)
(4)①对丁文江做过的人体测量,直接指其数据错误。②对董作宾的发掘,直接批评其不科学。③对王国维的观点,直接给与驳斥。④对台湾当局的要求,他不予理会。(每点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