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四川省资阳市高2016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6-01-24

资阳市高中2013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B(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说的是“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2.(3分)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意思,B选项中“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与“后代绘画创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3分)D(说法绝对化。结合文末最后一段内容可知,D选项中的“唯一”说法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C(结合“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等对文的特征,以及“足可以”“仍”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5.(3分)D(“致仕”不是“致仕官”的简称,也并非“官员上任”,应是“古代官员辞职归家”。)
6.(3分)A(“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有误。根据原文“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等语句,说明皇帝曾经应允过解琬的请辞。)
7.(1)(5分)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为这被贬为沧州刺史。(“素”“相善”“毁”“由是”各1分,句意1分。)
(2)(5分)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怀”“计”“预支”“防遏”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词的下片前两句实写,(1分)词人看见燕子双双归来,触景生情,倍感孤独。(1分)后四句虚写(1分),词人由眼前景联想到过去,曾经的清江曲歌舞升平,而今“断”且“零”,心中无比惆怅;词人沉浸在往事的悲伤中,仿佛看到绿荫覆盖,万树低迷,残红遍地的暮春之景。(1分)虚实结合,将一个思念故乡,万分孤独的游子形象刻画得细腻感人。(或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万分孤独,深切思念故乡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情。(1分)“千里故乡,十年华屋”表明词人远离故乡,“乱魂飞过”表现了词人欲跨越重重险阻回到故乡的强烈愿望,再看到“双双燕子归来”更添异乡人的孤寂愁苦之情。(1分)②对年华消逝的伤叹之情。(1分)“眼重眉褪”“销香玉”写出眼睑下垂,亦无心画眉,眉色渐褪,显出衰老之色,表达出词人对年华逝去的伤感之情。(1分)③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1分)“断歌零舞”一句写出曾经的华屋歌舞升平,而今记忆却断续、零星,故乡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面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词人万分伤感。(1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1)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每空1分,错、漏、增字均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5分)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B选项错在“表现了父亲对玳瑁的感情之深”,应该是“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E选项中错在“夹叙夹议,使文章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2)(6分)①交待了玳瑁的来历。②为后文表现父亲和玳瑁之间的深挚感情蓄势(先抑后扬也可)。③照应标题,暗示了玳瑁是父亲的宠物,而非全家的猫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亲近: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能领会它的感觉,亲近抚摸;父亲临终前,抚摸并亲密地呼唤玳瑁。②疼爱:父亲厌鱼的味道,但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准备鱼汤拌饭。③挂念:父亲在新的地方住宿,还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通过真实的小事件的叙述(或以小见大),凸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揭示文章主题。(2分)《小狗包弟》叙述了包弟讨人喜欢、痛别包弟等生活小事件,表现出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1分)本文叙述了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1分)②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主旨。(2分)《小狗包弟》以文学家对待狗与后文红卫兵对待包弟、以包弟的可爱与包弟的悲惨遭遇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革时期的惨无人道的现实;(1分)本文玳瑁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与对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揭示玳瑁与父亲感情之深。(1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即可)

上一页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