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2016年度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6-02-17
二、古诗词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4-7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以视医药饮食
B.或便宜多辄行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D.乐为之识其详
5.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C.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三)补全诗歌
10.补全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6分)
(1)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2)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题西林壁》)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