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垂询:敬辞,表示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征询:征求意见。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空有虚名;名副其实:名声或称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视同儿戏:把事情看成小孩子做游戏,比喻极不严肃,极不认真;等闲视之:看成平常的事,不重视]
2.
D
(②是写厨房,但上下联不对仗。④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⑤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
3.
D
(第一处填③,对应前文的“海”,第二处填⑤,句式相同,同时句子里出现了“再”,第三处与前文形成转折,应填①,第四处填④,对应后文的“那样的天亲近寂寞和悠闲”,第五处填②,对应“那样的天被畸形的繁华和病态的喧嚣扼杀了”)
4.
D
(A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指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与语境不合。B项“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指人60岁,与语意矛盾。C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指不要因为失去而伤心,要珍惜得到的东西,前后内容不对应。D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指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
5.
习惯(或惯性)决定(或影响)了人(物)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
(答到“习惯”或“惯性”得1分,答到“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得1分,讲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得满分,其他合理的酌情赋分)
6.
C
(致:辞去)
7.
D
(A项用/因。B项才/竟然。C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更何况。D项均表示承接,就)
8.
(1)
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虽”“抗礼”“引”“从容”各1分)
(2)
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累”“盖”“是”“均一”各1分)
9.
位高不骄,礼待下属;诚恳谏上,献计献策;礼待宾客,不论贵贱;深得民心,备受爱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
(1)
①
“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画面。②
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③
写出了隔着野烟看桥的朦胧美。(每点1分)
(2)
对青溪的喜爱,(1分)自甘淡泊、有所寄托的情怀。(1分)
(3)
动静结合。(1分)《桃花溪》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2分)《青溪》第三联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第四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2分)(举一例即可。答其他手法如移步换景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1.
(1)
又重之以修能
(2)
商人重利轻别离
(3)
不霁何虹
(4)
术业有专攻
(5)
景行行止
(6)
富而无骄易
(7)
百废具兴
(8)
起舞弄清影
12.
封闭冷寂、毫无生机;(2分)渲染阴沉郁闷的氛围;(1分)暗示现实令人感到压抑;(1分)为后文写爱丽莎向往自由、渴望走出农场做铺垫。(2分)
13.
①
勤劳能干。如精心打理花园,操持家务。②
爱美、有情趣。如平时养花,也打扮自己。③
自信好强,追求平等。如坚信自己会像男人一样能干。④
渴望自我价值的认同。如修锅者要良种菊花时,她很兴奋;菊花被弃伤心。⑤
向往文明、憧憬自由。勇敢走出农场奔向城里。(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14.
爱丽莎先是对现实感到孤寂压抑;接着有了追求平等、向往美好、走出农场的渴望;再接着又因自我价值不被认可而痛苦;最后走向内心坚强、重新认识自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
①
借菊花衬托出爱丽莎的外表美和勤劳美,赋予其生活乐趣和活力。②
菊花既是爱丽莎追求美好的情感寄托,也是其内在精神的象征,她正是在种植、赠送菊花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自信,内心也走向成熟与坚强。③
菊花不被认可,被抛弃,暗示女主人公的价值不为现实所认同。(每点2分)
16.
20世纪的史学家认为:①
不要太相信人类的理智,理想的标准筛除了不理性的历史。②
理智理性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但个人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理智。③
理智有时会异化,会转化为不理智。(每点2分)
17.
引用苏轼的诗句,说明人因为身在其中,所以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进而论证无论何时,因没有纯客观的人(或人时有理性时无理性),所以历史也客观不了,进一步突出历史常常并没有逻辑性的观点,引出结论。(每点3分,酌情给分)
18.
①
人们经验的历史不是理性的。②
不同的人看历史有不同的视角。③
20世纪史学家有相信经验胜过理智的特殊的时代经验。④
人不免依据今天的利害关系看历史问题。(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