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6-02-20
201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A.原文为“农业社会生产”;C.“但在村社、庙会上,乞福,求子,烧香,还愿等娱神祈福的节俗活动仍占主导地位”于文无据;D.原文为“基本失却”。)
2.B(“原先用于厌胜的节物时品的审美价值渐渐取代了其原始功用”理解有误。从原文来看,“厌胜的节物时品”是在变成手工艺品后才具有了审美价值,有了审美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取代了原有的价值。)
3.D(“先后经历了”不合文意。在很多传统节俗里,“敬天祈年、驱灾避邪、娱神驱鬼、人神共享、人神共欢” 等功能是同时兼有的,只是从长期历史发展来看,某些功能渐渐弱化,某些功能得 到突显。)
4.C(注意“羡”、“须”、“自”、“或”等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和文中的句式结构。)
5.A(“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6.A(朝贡的时间错误,原文“天统元年夏五月,突厥木汗遣使请朝献,羡始以闻,自是朝贡岁时不绝”。)
7.⑴你们这帮人此次行动,不是来朝贡的,而是准备见机起事。如果是真心实意,就应该迅速回到你们的巢穴中去,再派遣使者前来。
⑵明月总是对准猎物的要害发箭,丰乐却是随便动手,他打的猎物多,但箭术却远远赶不上他的哥哥。
8.“一声”三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象也是听觉。(2分)
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真是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意境上更是独具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湎眷恋之深(2分);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伏笔。(1分)
9.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来抒发愁情。(1分)
“短亭”三句,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2分)
由眼前之景折入惜别回忆,由啼鸟风雨唤醒又转回眼前写实。(1分)
结尾三句正面抒写别地眼前情景和感受。虚写昔日离别之柔情,以衬今日离恨之分量;时空跳跃,感情跌宕;虚实相生,疏密有致。(2分)
10.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⑵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⑶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1.⑴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A项,“完全是依靠自己和妻子的辛勤劳动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不正确,伊利亚斯的父亲留下一份微薄的产业。C项,小儿子跟伊利亚斯分家的直接原因是“小儿子娶了一个厉害的媳妇后就不听爹的话了”,而不是伊利亚斯的娇惯。E项,其目的不是表达同情,而是阐述“福气”的真正含义。)
⑵①勤劳致富。他和他的妻子一起通过个人的奋斗,由微薄的产业积攒起一大笔财富。
②热情好客。在富裕起来以后,无论什么样的客人都热情接待。
③心态平和。由首富到雇工,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找到人生的真正福气。
⑶①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写富裕起来的伊利亚斯的生活。
②展示伊利亚斯的财富,为下文写其贫穷作铺垫,从而引出下文。
③通过他人之口,写伊利亚斯的福气,为下文揭示福气的真正内涵埋下伏笔。
⑷ ①福气与财富无关。伊利亚斯家富裕的时候,夫妻二人没有感到福气,当他们成为雇工,反而找到了真正的福气。
②福气需要自己去体味。当初富裕的时候,在外人眼里,伊利亚斯有福气,然而夫妻二人并没有感到幸福,现在人们以为他们不幸福的时候,他们却找到了幸福。
③福气需要情感的滋润。伊利亚斯夫妇之所以感到了福气,在于夫妻二人虽然做雇工,但是非常恩爱、和气。
④福气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从首富到雇工,从雇用他人到被人雇用,伊利亚斯的心态调整得很快,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并找到了真正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