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北京市大兴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16-02-24

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材料三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已经开始关注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开展了与电影媒介相关的课程,是全球推行媒介教育最早的国家。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是在推销“低水平的满足”,这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成长过程中,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超过了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B.被称为“第二课堂”的媒介对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就是影响之一。
C.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普及流行文化、推销“低水平的满足”导致的。
D.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单纯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逐渐扩展到提高媒介的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的层面。
7. 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回答。(6分)

上一页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