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李海波
①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无力回天的病患者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
②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集中体现着社会人文关怀。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一是西医理念:以延续生命为最高目标而忽略生命质量。二是传统孝道:将放弃创伤性治疗等同于放弃亲人生命。临终关怀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强调生命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患者的精神层面受到重视,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③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而在美国,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可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病人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可以推知,我国如果推广临终关怀,必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此外,临终关怀具有公益性,能够吸纳社会慈善资金,构成社会医疗经费的有效补充。
④临终关怀的开展还有助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效用,缓解医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有望减少大量的无望救治案例,有利于维护医生的职业信心,减少医患矛盾。拥有死亡权才是拥有完整的生命权,临终患者可以自主安排最后时日,避免破坏性的延命救治。临终关怀机构与团队的介入,不仅弥补了现代家庭护理人员短缺且不专业的问题,而且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临终关怀通常无需费用高昂的仪器设备,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丧亲者经由全程的专业帮助,可有效降低悲伤反应,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大大减少对社会的隐性损失。
⑤我国现代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也带来诸如人口不断膨胀并城镇化、家庭模式日趋核心化、人口高度老龄化等问题,这导致家庭传统的照护功能由强变弱,承受亲属死亡的能力衰退,这对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初见端倪,而未来形势更显严峻。目前需要“临终救护”的人口基数日益庞大,社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日益凸显出巨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⑥我国的临终关怀研究和实践近年已见起色。卫生部1992年曾提出,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2006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
⑦尽管如此,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研究的滞后和宣传的缺失,是临终关怀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能和作用的瓶颈所在。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诞生的临终关怀在中国面临本土化的问题,而不是医疗层面的教条照搬。尽管我们在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照搬西方居多,缺乏独创性,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少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选自2014年3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⒍ 下列对“临终关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终关怀不过多地仰赖现代医疗技术,而是通过基础治疗来缓解临终病人的身体病痛,使其自然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B.临终关怀施与者通常是医生、护士、心理师、义工等组成的团队,被施与者主要是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
C.临终关怀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进入以患者为主导的治疗模式,患者拥有支配生命的自由,自主安排自己的最后时日。
D.临终关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它注重生命的质量,不再为被动地延续生命而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更为关注患者的精神层面。
⒎ 下列对临终关怀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终关怀可以使无力回天的患者不需在医院进行过多的临终救护,进而节约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并减少医疗浪费。
B.临终关怀是具有公益性的特殊缓和医疗服务,能够吸纳社会慈善基金,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各级医院医疗经费不足的问题。
C.临终关怀的开展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维护医生的职业信心,减少无望救治案例和医患矛盾。
D.临终关怀团队能够为病患者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能够弥补现代家庭护理人员的短缺,减少社会的隐性损失。
⒏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临终关怀团队的专业服务,有利于维护临终者的生命尊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还能为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帮他们在短时间内消解掉悲伤情绪。
B.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家庭传统的照护功能由强变弱,承受亲属死亡的能力衰退,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初步显现,社会化临终关怀服务日趋必要。
C.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催生了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集中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D.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照搬西方居多,本土化进程缓慢,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