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江西吉安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四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6-03-21

2016届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文中没有指出这是叙事的民歌。)
    2、B(没有“和国外民歌采集工作相比”,这里是无中生有。)
    3、D(A、作者并未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B、作者在原文中谈到了非难,但并未说要摈弃;C、原文“我们所要的是民歌,是民俗研究的材料,不是纯粹的抒情或教训诗,所以无论如何粗鄙,都要收集保存”,就是对选项内容的反驳。)
    4、C(浸:渐渐地。注意这个词是修饰“剧”这个动词,它充当的是状语。)
    5、B
    6、B(原文是“兴学自殊始”,意思是“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
    7、(1)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
   (2)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
翻译: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
    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皇帝下召提拔晏殊担任御史中丞,改任资政殿学士、兼任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兼任秘书监,担任三司使,又担任枢密副使,没有上任,改任参知政事,加封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请求太后穿衮冕,太后拿这件事询问晏殊,晏殊用《周官》“拜见太庙应该穿”后服来回答。太后死了,在礼部尚书的任上罢免管理亳州,贬谪到陈州,提拔担任刑部尚书,以本官的职务兼任御史中丞,又担任三司使。 庆历年间,提拔担任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
    晏殊平时喜欢贤能之人,当世知名之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自他的门下。等到他做了宰相,更加致力于推荐贤能之人,而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官职做到了台阁,增加了当时的贤能人才。皇帝也下定决心,想凭借这些人才改革政治,可是那些小人权贵觉得没好处。晏殊让欧阳修出京担任河北都转运,谏官上奏说要把欧阳修留在京城任用,皇上没有答应。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可是,(实际上)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而他使用士兵,是当时辅臣例行的公开借用的情况,当时(的人)都因此认为不是晏殊的罪过。
    贬谪到陈州,又贬谪到许州,渐渐地恢复了礼部、刑部尚书。祭祀明堂,提拔到了户部,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职务管理永兴军,贬谪到河南府,提拔到兵部任职。因为疾病,请求回到京师寻访医药。身体已经好了,又向朝廷请求调出京城做留守,皇帝特别留下他在经筵边侍讲,皇帝下诏五天一次和自己起居,仪仗侍从一如宰相的标准。过了一年,病情渐渐地加重,皇帝乘着轿子将要去探视他。晏殊立刻派人骑马向皇帝上奏,说:“我老了,还生着病,您过来超越了礼法,我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也。”不久晏殊就死掉了。皇帝虽然来祭奠,却把没有来探病作为遗憾,特地为他朝两天不上朝,追赠司空兼任侍中,諡元献,在他的墓碑的碑首用篆体写上了“旧学之碑”四个大字。 
    8、①点题,表现出时间之早;②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为后文凄凉的分离打好了基础;ƒ引出下文的叙事抒情:所有的声音牵动了女主人公的思绪,女主人公睡不着在哭泣做好铺垫。
    9、表达了女子在和丈夫分手后孤独落寞的心绪。丈夫走后,女子独自一人看着天空的星斗,寒冷凄清,不知不觉已到了黎明;作者正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人远”后女主人公的心绪难平。
    10、(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3)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1、(1)EA(E得3分,A得2分,C得1分。C、应该是为后文的情境做铺垫,同时使得文章具有诗性美;B、没有自豪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凸显后文幽冥钟;D、文章不是通过此凸显主题,而是最后这两句。)
    (2)对比:①将善固寺、天王寺和承天寺的环境状况进行对比;②将张士诚的杀戮和承天寺钟声的抚慰进行对比;(2分)作用:①环境的对比使得文章抒情性更为浓烈,为后文幽冥钟的苍凉悠远做衬托;(2分)②杀戮和抚慰的对比更好地凸显了主题。(2分)   
    (3)①极力表现钟声,营造了悠远的意境,使得本文抒情性特别的浓厚;(2分)②与上文张士诚的故事形成对比,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2分)③极力描摹钟声投射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2分)
    (4)①结构松散:本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非常的散文化;(2分)②缺少冲突:本文连中心人物都没有,相当的自由散漫;(2分)③抒情性特别浓:不着重在矛盾冲突上,但抒情性特别的浓厚;(2分)④语言上,前半部分叙事,如同讲故事,使人融入其中;而后半部分如诗如画,让人身临其境。(2分)

上一页                下一页

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