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热点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6-04-05
8.B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处宜用“震撼人心”。(A.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C.不可或缺:无法替代或缺少的。D.隔阂:彼此情意不相通,思想感情上有距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D
试题分析:A.“伏法”指罪犯被执行死刑,这里应用“服法”;B.“以致”表结果,这里应该用“以至”表递进;C.“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应用“络绎不绝”;D.“按图索骥” 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C
试题分析:③是总结句,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照应⑤,“种种具体范畴”照应④⑥,它们都应在③前;②的“以‘仁’……”紧承横线前的“仁”,放在最前,①讲“仁”的作用,放在最后。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 B
试题分析: A句式杂糅,“事故大多是因……”或“由于……造成的”;C项成分残缺,“困难”后加上“的状况”;D项主客颠倒,应该是“中国观众对于李安获奖”.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2.C
试题分析: A.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此指沙画表演水平高,正确。B.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还可以用比喻那些一听到什么事就跟着咋呼,没有个人主见,人云亦云。此指不用头脑冷静思考的情况,正确。C.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D半路出家: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C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C项,已牺牲的应排在前,因此从A.C中选;应先讲国内再讲国外,由此可得出答案为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和别的报道”同“与众”语意重复;C项,语序不当,“不仅”应移至“北京”后;D项,缺少主语,应在“法院”前加上“被”或“受到”。故选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诗歌的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景,以及诗人身居他乡,于寒食节思乡念亲的悲伤。第一句写繁花似锦,第二句抒伤悲知情,以乐景衬哀情,使其情更哀﹙答出主要内容即可给满分﹚
16.自嘲﹙幽默诙谐﹚:世人都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的贫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悲伤:独自漂泊在外,缺衣少食的生活着实令人心生悲伤啊。﹙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应根据对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前两句,可根据平时对情与景的积累,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抓住关键词,从诗歌表现的特点,从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组织答案。“花满枝”属于乐景,“寒食”“悲”属于哀情,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他乡”表明诗人在寒食节这天思念家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写作诗歌时,正值寒食节,远在他乡,看到满眼的繁花,触景生情,由结尾两句中的“贫”“不独”可知,诗人自嘲天天过“寒食节”的生活,一个人孤独漂泊在外,悲伤心情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左边画面描绘了有手机之前,三个人互相交流,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右边画面描绘了有手机之后,三个人各自在玩手机,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旁若无人、咫尺天涯等短语都可。
18.启示:应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而疏远。
观点中对手机给生活带来的利与弊要都有论述.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漫画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出来,再根据漫画创作意图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出启示。这两幅漫画分别是手机前和手机后的生活,从漫画很容易看出,之前三个人和之后的关系截然不同,因此要从合理利用手机的角度来阐述手机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