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6-04-09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A(原文中无“极端仇视西方”的信息和内容)
3.C(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4.A
【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奸情,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 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 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8.闲,意为悠闲、自在,(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分)
9.①思乡。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11.(1)D E(D项,分析不准确,用美丽的妇人的称呼,是为了表现此时我对她的疏远和略带讥讽的口吻。E项,对错过的深切惋惜的分析不准确,从作品对四年后她言行的描述到结尾处我真诚的感谢,都能感到对她深入了解后我的失落与庆幸,而不是什么深切惋惜。)(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做姑娘时:美丽温和,是个招人喜欢的人;聪明成熟,是个有心机的人。结婚后:肥
硕世俗,是个令人生厌的人。(须结合作品分析)(6分)
(3)这段环境描写,①交代了人物交谈时颓败、枯寂、了无生机、很不和谐的场景;②渲染了此夜的寥落,与四年前二人相处时醉人的月夜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突出了我此时烦乱纷杂的心绪和失落忧郁的内心感受。(6分)
(4)观点一:更欣赏题目幸福。
①呼应了小说一开篇有一次幸福离我如此之近的表述。②突出当时的我不谙世事、不解风情,导致与幸福失之交臂。③深化了主题。四年后面对眼前的她,肥硕的身形、粗鲁的举止和长辈般教训的口气,我真诚地辞谢她要是您的妻子的假设,使这个幸福又有了反讽的意味。
观点二:更欣赏题目最温柔的那一刻。
①呼应了小说一开篇我几乎抓住了它温柔的手的表述;②与那夜天穹的透明酒杯向大地倾泻出月亮清辉的醉人气息的氛围更吻合;③准确概括了四年前我和她的这段美好的经历,也体现出二人不同的性格。姑娘,美丽聪明,小伙,年轻单纯,一切与朦胧爱情有关的美好、浪漫都凝聚在最温柔的那一刻。(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