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时间:2016-07-13
高一语文期末答案
1.C bi(4声)
2. A
3. D
4. C
5. C
6. D
7 . B
不堪忍受:不能承受。
情何以堪:感情怎么能够承受。
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
日趋笃厚:形容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越来越信任彼此,感情越来越坚定。
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
8 .C
试题分析:选项A表意不明,“两个”是修饰“目击者”,还是修饰“弹壳”出现歧义,造成表意不明;选项B,句式杂糅“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确实困难”和“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两个句子杂糅,选其中的一个;选项D,结构混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前面没有主语,前面的“当今的世界”又不能作该句的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9.B
文言文答案:
13翻译
①当时杜甫所在地地方叛军到处抢掠,杜甫把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以至于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前往探望。
②于是杜甫客居在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
(3)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4)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译文】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载,杜甫献上赋颂三篇。提拔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重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
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
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
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去耒阳。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亲自划船迎接他,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古诗鉴赏答案:
14.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初夏,清雨,清晰的南山,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来抒发感情。(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比喻。(2分)诗人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我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2分)
15.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各2分,后一首答出“忠心”即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答案16、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1)《定风波》中,表现苏轼虽处困境也不畏惧并能豁达面对的诗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表现其强调忍辱负重的原因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为先而后考虑个人恩怨的一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乱石穿空,一时多少豪杰。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14个叠字表现动作、环境和心情,这14个字分别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醉花阴》中用3句话表现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7,(1)参考答案E C 【解析】(E得3分,C得2分。A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
(2)参考答案: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
②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
【解析】(每个方面3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3)参考答案: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
②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
③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
【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4)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理
①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
②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
④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
观点二:不合理
①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
②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
④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1.C bi(4声)
2.
3.
4.
5.
6.
7 . B
不堪忍受:不能承受。
情何以堪:感情怎么能够承受。
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
日趋笃厚:形容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越来越信任彼此,感情越来越坚定。
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
8 .C
试题分析:选项A表意不明,“两个”是修饰“目击者”,还是修饰“弹壳”出现歧义,造成表意不明;选项B,句式杂糅“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确实困难”和“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两个句子杂糅,选其中的一个;选项D,结构混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前面没有主语,前面的“当今的世界”又不能作该句的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9.B
文言文答案:
13翻译
①当时杜甫所在地地方叛军到处抢掠,杜甫把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以至于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前往探望。
②于是杜甫客居在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
(3)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4)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译文】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载,杜甫献上赋颂三篇。提拔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重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古诗鉴赏答案:
14.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初夏,清雨,清晰的南山,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来抒发感情。(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比喻。(2分)诗人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我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2分)
15.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各2分,后一首答出“忠心”即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答案16、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1)《定风波》中,表现苏轼虽处困境也不畏惧并能豁达面对的诗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表现其强调忍辱负重的原因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为先而后考虑个人恩怨的一句是: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乱石穿空,一时多少豪杰。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14个叠字表现动作、环境和心情,这14个字分别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醉花阴》中用3句话表现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7,(1)参考答案E C 【解析】(E得3分,C得2分。A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
(2)参考答案: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
②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
【解析】(每个方面3分:概括1分,结合文本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3)参考答案: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
②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
③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
【解析】(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4)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理
①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
②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
④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
观点二:不合理
①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
②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
③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
④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三点,有理有据即可。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