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湄潭县湄江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6-09-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君,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君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君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君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君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君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君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君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君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君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君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君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君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君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君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君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君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君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君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君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君,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君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君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君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君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君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君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太祖退住舞阴,闻君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 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院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有类似描写: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显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2)《桃花源记》中用“芳草”和“落花”来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 __。”两句写出了客所吹洞箫的音乐感染力。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典君,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君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君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君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君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君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君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君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君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君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君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君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君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君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君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君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君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君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君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君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君,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伪为候者 伪:假扮。
B. 将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 谓等人曰 等:其余。
D. 延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 君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典君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君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 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君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 典君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 典君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君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太祖退住舞阴,闻君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 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院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有类似描写: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显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2)《桃花源记》中用“芳草”和“落花”来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 __。”两句写出了客所吹洞箫的音乐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