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6-09-17
二、古诗文阅读,共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8题。(22分)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州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而汝中柏方用事,阴阻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县,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         诣:拜见    
B.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           权:暂时代理 
C.由是诸将疾普功                 疾:嫉妒                     
D.被创堕马                       被:恰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 (     )(3分)
A.普以将略称                 舟遥遥以轻飏    
B.而汝中柏方用事             觉今是而昨非
C.遂为贼所蹂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D.欲收先入之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B.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C.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D.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张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5分)
(2) 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两题。(11分)
浣溪沙
李清照
绣面①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②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①绣面:唐宋时期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故云“绣面”。②宝鸭: 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③一面:指整个脸上。
9.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义丰。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5分)
10.联系整首词的内容,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6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1.(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被子一样。
(2)《逍遥游》中借大芝和寒蝉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作者用夸张、对比手法表现了阿房宫中柱子之多。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