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高三2017届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6-09-19
期中模拟语文测试1 答案
一、1、C【解析】A项“相扑”的“相”应读作“xiāng”。B项“开花结果”的“结”应该读作“jiē”。D项“滂沱”的“滂”应读作“pāng”
2、B【解析】A“称心”的“称”应读作“chèn”。C“瞭望”的“瞭”应读作“liào”。D“红玫瑰”的“瑰”应读作“gui”
3.A【解析】B项“流水帐”应写作“流水账”;“以逸代劳”应写作“以逸待劳”。C项“蜇伏”应写作“蛰伏”;“坐阵指挥”应写作“坐镇指挥”。D项“精萃”应写作“精粹”;“见风驶舵”应写作“见风使舵”
4.A【解析】B项“金铂”应写作“金箔”。C“灸手可热”应写作“炙手可热”。D“溃乏”应写作“匮乏”
5.D(A.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B.三个书名号应该为引号;C.括号应放在引号外)
6. B [解析]A.括号中的内容是用来解释“百家讲坛”的,所以应该放在该词后面。C.该句中并没有疑问语气,所以应该分别将两个问号改为逗号和句号。D. 评价刘宝瑞的艺术特点应该到“朴实无华”,应该用句号
7.C(“启用”指开始使用,大多指物。“起用”一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二是指提拔使用,大多用于人。“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庸人自扰,泛指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得寸进尺与得陇望蜀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得寸进尺表示逐步逼近,越要越多;得陇望蜀表示得到这个还想要那个
8.A【解析】A项“瓜田李下”是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本句使用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9、 A(B搭配不当,把“增加”改为“增强”。C成分残缺,在“种植”后面添加“面积”,并在“全国”后面加“总产量”。D语序不当,把“不断开始”改为“开始不断)
10.B(A搭配不当,“拨动”和“步伐”不搭配;C宾语成分残缺,“完成”缺少宾语“建设”D语义重复,去掉“之首”)
二、文言文阅读
(一)11、C(谢:谢罪。)12、D(A项“见”通“现”;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13、A(例句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意动用法。)14、B(应为悲壮的气氛。)
(二)15.D【解析】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大意理解是“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可见“重”的正确理解是“慎重,不轻易”。
失分点提醒:本题回答难点是练习语境判断。如果按照代入法进行检测,D项可以粗略理解为“诸长吏都敬重他的心意”。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句子中“违”字的存在。
16.A【解析】A项“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项前句“因”是“于是”;后句“因”是“趁机”;C项前句“以”是连词,表承接;后句“因”是介词,“因为”;D项前句“而”表修饰,后句“而”表递进。
失分点提醒:本题容易判断错误的虚词是“因”。“因击沛公于坐”是课内的句子,“因”理解为“趁机”是容易判断的。“因直前托视疾”是文本中的句子,如果不联系前后文也可以理解为“趁机假托探病径直入内”,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7.C【解析】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表明的是其不屈于权贵。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都是说明其清贫的,和“明节避世”无关。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关注题干要求,“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如此就要对“明节避世”有准确的理解。
18.A【解析】A项“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失分点提醒:本题判断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本首段内容,“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如此就可以发现A项的表述上的时间上的错位。
三、翻译句子
19、【答案】(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解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有(1)“多”敬重;“因”于是,就;“罕见”古今异义,极少有人能见到他;“去”离开。(2)“会”应该;“交亲”朋友和亲戚。“避之深”决绝地逃避。(3)“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死后。“辱”辱没;“足”足够。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点在于实词的正确理解上。第一句的“多”,第二句的“会”“交亲”,第三句的“若余若水者足矣”都是翻译的难点。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20、答案略
一、1、C【解析】A项“相扑”的“相”应读作“xiāng”。B项“开花结果”的“结”应该读作“jiē”。D项“滂沱”的“滂”应读作“pāng”
2、B【解析】A“称心”的“称”应读作“chèn”。C“瞭望”的“瞭”应读作“liào”。D“红玫瑰”的“瑰”应读作“gui”
3.A【解析】B项“流水帐”应写作“流水账”;“以逸代劳”应写作“以逸待劳”。C项“蜇伏”应写作“蛰伏”;“坐阵指挥”应写作“坐镇指挥”。D项“精萃”应写作“精粹”;“见风驶舵”应写作“见风使舵”
4.A【解析】B项“金铂”应写作“金箔”。C“灸手可热”应写作“炙手可热”。D“溃乏”应写作“匮乏”
5.D(A.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B.三个书名号应该为引号;C.括号应放在引号外)
6. B [解析]A.括号中的内容是用来解释“百家讲坛”的,所以应该放在该词后面。C.该句中并没有疑问语气,所以应该分别将两个问号改为逗号和句号。D. 评价刘宝瑞的艺术特点应该到“朴实无华”,应该用句号
7.C(“启用”指开始使用,大多指物。“起用”一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二是指提拔使用,大多用于人。“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庸人自扰,泛指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得寸进尺与得陇望蜀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得寸进尺表示逐步逼近,越要越多;得陇望蜀表示得到这个还想要那个
8.A【解析】A项“瓜田李下”是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本句使用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9、 A(B搭配不当,把“增加”改为“增强”。C成分残缺,在“种植”后面添加“面积”,并在“全国”后面加“总产量”。D语序不当,把“不断开始”改为“开始不断)
10.B(A搭配不当,“拨动”和“步伐”不搭配;C宾语成分残缺,“完成”缺少宾语“建设”D语义重复,去掉“之首”)
二、文言文阅读
(一)11、C(谢:谢罪。)12、D(A项“见”通“现”;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13、A(例句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意动用法。)14、B(应为悲壮的气氛。)
(二)15.D【解析】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大意理解是“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可见“重”的正确理解是“慎重,不轻易”。
失分点提醒:本题回答难点是练习语境判断。如果按照代入法进行检测,D项可以粗略理解为“诸长吏都敬重他的心意”。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句子中“违”字的存在。
16.A【解析】A项“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项前句“因”是“于是”;后句“因”是“趁机”;C项前句“以”是连词,表承接;后句“因”是介词,“因为”;D项前句“而”表修饰,后句“而”表递进。
失分点提醒:本题容易判断错误的虚词是“因”。“因击沛公于坐”是课内的句子,“因”理解为“趁机”是容易判断的。“因直前托视疾”是文本中的句子,如果不联系前后文也可以理解为“趁机假托探病径直入内”,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7.C【解析】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表明的是其不屈于权贵。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都是说明其清贫的,和“明节避世”无关。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关注题干要求,“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如此就要对“明节避世”有准确的理解。
18.A【解析】A项“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失分点提醒:本题判断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本首段内容,“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如此就可以发现A项的表述上的时间上的错位。
三、翻译句子
19、【答案】(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解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有(1)“多”敬重;“因”于是,就;“罕见”古今异义,极少有人能见到他;“去”离开。(2)“会”应该;“交亲”朋友和亲戚。“避之深”决绝地逃避。(3)“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死后。“辱”辱没;“足”足够。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点在于实词的正确理解上。第一句的“多”,第二句的“会”“交亲”,第三句的“若余若水者足矣”都是翻译的难点。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20、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