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云南玉溪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6-09-29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村  晚                                  茅塘马上
雷震                                     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两首诗中诗人利用这一意象营造的意境。(6分)
答案]①第一首诗: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勾勒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营造出宁谧安适的意境。(3分)②第二首诗:作者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3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5分)
答案]①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2分)②第二首:侧重表达诗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以及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了隐退田园之意。(3分)
附赏析
《村晚》
①陂(bēi):指池塘。②衔:口里含着。③漪:水波纹。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茅塘马上》
贺铸的《茅塘马上》抒发自己思退欲隐的情怀。这首诗是在诗人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界巡检(一种小官)时作。诗开头一句写出了那种失意情怀:“壮图”,是过去的抱负;“忽忽”,形容时间的流逝;“负当年”,写官场的失意。诗人豪情满怀,无奈仅是区区巡检小职,只能在田野间巡视,白白地消磨时光,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这怎不使人忧闷、痛心!第二句写诗人回过头来看到牧童,顿生羡慕之情,认为还是牧童生活得有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四两句道出了牧童生活的快乐:在浅浅的池塘边,在淡淡的秋日下,牧童仰卧牛背之上,悠然地看着青天,这正是对“过我贤”的注脚。牧童之所以“过我贤”,“过”就过在自在、闲适、没有烦恼,“我”与其在官场混日子、挨光阴,不如学牧童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吧。诗人隐退之意不言而喻,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艺术特色:理语入诗,富有理趣。《茅塘马上》以牧童生活作为根据,进行议论、说理,这同宋绝句中《观书有感》(朱熹)、《题西林壁》(苏轼)等是极其相似的。过去有人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语),是批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同上)的。但这首诗并不是空洞的议论、枯燥的说教,而是形象地议论、感情的述理,这就别有一番情趣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揭露和控诉了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