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哈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时间:2016-11-21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11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①A(漏声断,滴漏声停止) D(解析 “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②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2分)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
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分)
【注释】
①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
②雪晓:下雪的早晨。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清笳,清凉的胡笳声。
③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句意是说披着铁甲的骑兵,衔枚无声疾走,望去像一片流水。
④关河:关塞、河防。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际,青海湖边。这两处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⑤睡觉:睡醒。
⑥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⑦“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⑧鬓残:喻衰老。
【翻译】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
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
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
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
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
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
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
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
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
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
【赏析】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秋”之一字,自古便动人情肠,它是《氓》诗中弃妇眼里 “桑之落矣,          ”的哀婉凄凉,   
是《登高》诗中杜甫面对“风急天高猿啸哀,             ”的秋景心中涌起的悲凉与哀愁,而白居易与友人分别时更是在《琵琶行》的开篇即借“              ”的秋景来渲染那道不尽的离愁与伤怀,国人“伤春悲秋”的传统也许正源于古典诗歌中那浓厚的秋意与悲凉。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                       。”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①其黄而陨  渚清沙白鸟飞回  枫叶荻花秋瑟瑟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