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时间:2016-11-29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A.“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非小说主旨;B.“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D.“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无中生有。
(2)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1分)
“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2分)
(3)①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飞机是理想的寄托,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③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理想,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表述不当,文中“帮母亲描绣花图”“深得美术老师赞赏”等表明张乐平学画是得到过指点和帮助的。B项,“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错,文中并无此意。C项,“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说法不准确,这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
(2)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毛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是读者喜爱的宝宝仔;第二阶段,三毛积极要求上前线,参加抗战,消灭敌人;第三阶段,三毛成为揭露批判旧社会的载体,如《三毛从军记》讥讽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三毛流浪记》则直接反映流浪儿童的悲剧遭遇。(每点1分,共3分)
(3)①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他从小时候帮母亲描绣花图时开始学习画画,以沙滩为纸芦柴为笔进行练习,当学徒期间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②有为底层百姓发声的责任感。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小时代的人物的善良和伤痛。③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抗战时参加救亡漫画宣传队,后又到“飞虎队”工作,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漫画创作提供了素材。④不断超越自我。他笔下的漫画,最初表现市井生活,而后以抗战为主题,再到表现流浪儿童的遭遇,他不断超越自我,笔下的漫画形象丰富多彩。(每点1分,共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C项 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心灰意懒:灰心丧气,意态消沉。用在此处正确。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用在此处正确。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该语境是“姑母”和“老太太”进行争辩,并没有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的意味,故使用不当。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风斗。用在此处正确。
14. D项 A.并列不当,“正能量”包括“正义、善良”,不能并列。B.语序不当,“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应该为“保护和传承”。C.成分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
15. B
16. ①只有减少脂肪才能起到减肥效果;②人体内存在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③实际上是帮助减肥的。(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7.徽标主体图形像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又像一张笑脸,寓意企业与环境关系友好,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图案呈椭圆形,象征地球,寓意企业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6分)
六.写作(60分)
18. 材料分析: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A.“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不受尊重的社会现象”非小说主旨;B.“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D.“还强制改变他的理想”无中生有。
(2)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1分)
“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2分)
(3)①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飞机是理想的寄托,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③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理想,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表述不当,文中“帮母亲描绣花图”“深得美术老师赞赏”等表明张乐平学画是得到过指点和帮助的。B项,“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错,文中并无此意。C项,“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说法不准确,这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
(2)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毛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是读者喜爱的宝宝仔;第二阶段,三毛积极要求上前线,参加抗战,消灭敌人;第三阶段,三毛成为揭露批判旧社会的载体,如《三毛从军记》讥讽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三毛流浪记》则直接反映流浪儿童的悲剧遭遇。(每点1分,共3分)
(3)①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他从小时候帮母亲描绣花图时开始学习画画,以沙滩为纸芦柴为笔进行练习,当学徒期间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②有为底层百姓发声的责任感。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小时代的人物的善良和伤痛。③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抗战时参加救亡漫画宣传队,后又到“飞虎队”工作,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漫画创作提供了素材。④不断超越自我。他笔下的漫画,最初表现市井生活,而后以抗战为主题,再到表现流浪儿童的遭遇,他不断超越自我,笔下的漫画形象丰富多彩。(每点1分,共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C项 敝帚自珍: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用于此处不合语境。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心灰意懒:灰心丧气,意态消沉。用在此处正确。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用在此处正确。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该语境是“姑母”和“老太太”进行争辩,并没有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的意味,故使用不当。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风斗。用在此处正确。
14. D项 A.并列不当,“正能量”包括“正义、善良”,不能并列。B.语序不当,“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应该为“保护和传承”。C.成分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
15. B
16. ①只有减少脂肪才能起到减肥效果;②人体内存在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③实际上是帮助减肥的。(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7.徽标主体图形像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又像一张笑脸,寓意企业与环境关系友好,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图案呈椭圆形,象征地球,寓意企业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6分)
六.写作(60分)
18. 材料分析: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