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一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6-12-27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举人参加殿试,及第即可成为进士。
B.服阙: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C.正德九年:年号纪年法。古时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例如“庆历四年”“元丰十年”。
D.疏:奏章。它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或“奏议”,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5.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B.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C.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D.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密令龙英和赵元瑶逮捕屡次为非作歹的太平知州李浚,也多次上奏章极力举荐仕途不顺的贤才。
B.胡世宁通晓军事,果敢有谋。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
C.胡世宁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担任德安推官时,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作为江西副使,他大胆劝谏,要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D.胡世宁处事严正,刚直不阿。在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2)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答案】
4.A
5.D
6.C
7.(1)世宁于是逃命到京城,自首住进了锦衣卫的牢狱。在狱中他三次(或多次)上书陈述宸濠谋反的情况,(但皇上)最终都没有察看。
(2)张璁、桂萼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附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相抵触。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A.有资格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而不是举人。在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可以称为“进士”。故选A。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就本题而言,“沧州”“流寇”“世宁”“贼”都是名词,再结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故选D。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错误,制裁的是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故选C。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亡命:逃命;逆状:谋反的情况;卒:最终;省:察看。(2)德:感激;援:引荐;附会:依附;牴牾:意见相抵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以怀念之。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病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弱多病。
8.“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
9.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颇有“韵外之致”。请简要分析。
【答案】
8.①词的上阕是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以哀景衬哀情。(答借景抒情亦可)。②上阕写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春景的生机勃勃反衬出诗人瘦削不堪、弱不禁风之状,流露出诗人自哀自怜之情。③下阕写不见鸿雁传书,只闻鹧鸪悲啼,但见落花满地;借冷清凄凉之景衬托诗人悼念亡妻、孤寂愁苦之情。
9.①作者的心情除了落花以外无人可以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苦;②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落花凋残,而诗人爱妻亡逝、形容憔悴,二者可谓同病相怜;③落花无言,即使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但终究无法劝慰,更显作者内心的郁结。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情景关系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等。“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时连鸿雁都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亡妻的思念。
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抉择的句子是:“
(2)《曹刿论战》中从反面强调统治者要使民心归向,就必须为老百姓谋求福利的句子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通过写被子破旧来表现自己生活穷困的两句是:“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抉择” “为老百姓谋求福利”“被子破旧”,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兼”“徧”“弗”“衾”等易错字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