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时间:2017-01-05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才,尤其擅长书法。五原有桩冤案,长期不能决断,颜真卿去后,很快处理了。当时久旱,冤案平反后就下了雨,当地人称这是“御史雨”。升任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禄山反意较明显了,颜真卿以久雨为托词,修城墙加深护城河,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表面却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诗。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都完备,于是派司兵参军李平飞马奏报。唐玄宗开始听说安禄山叛乱,叹气说:“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竟没有一个忠臣吗?”得李平来报,很高兴,扭头对侍从说:“我不知道颜真卿相貌怎样,能够做得这样好!”……加封御史大夫,不久召进京任刑部尚书。
卢杞独揽大权,畏忌他,改任太子太师。碰到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满朝官员都吓呆了。李勉听说这事,认为损失一位老臣会给朝廷带来羞辱,就秘密奏本请求留住。又派人在路上拦阻,没赶上。
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驱散了那些人,才施礼请颜真卿到住处休息。接着逼他写奏章,要他为自己辩护,愿意停战。颜真卿多次派他哥哥的儿子颜岘和随员几批人相继到京城,皇上都不答复。每次给几个儿子写信,只是要求按时到家庙祭祀,照顾好家族的几个孤儿。
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颜真卿估计必然被杀死,就写了临终前的奏章,自己写了墓志铭、祭文,常常指着卧室西边墙壁下面说:“这是我安息的地方。”李希烈攻占了汴州,僭越称帝,派人问颜真卿仪式,颜真卿说:“我年纪大了,虽曾经执掌国家礼仪,记得的只有诸侯朝拜的礼仪。”
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贞元元年(785),陈仙奇出使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城。唐德宗哀悼悲痛超出一般,停止上朝五天,赐谥号叫文忠。
【诗歌赏析】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贞元元年(785),陈仙奇出使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城。唐德宗哀悼悲痛超出一般,停止上朝五天,赐谥号叫文忠。
【诗歌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