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二中2017届高三第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时间:2017-01-07
语文答案
1.B
2.A
3.D
4.B
5.对安徒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表示鄙弃、厌恶之情。(4 分)
6.①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是作者所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其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2分)②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不仅有悲伤和苦痛,也有真诚的爱。(2分)③这样写的目的是告诉读者苦难是无法拒绝的,要接受它,要永远以感恩之心和优雅的风度面对它。(1分)
7.D.E
8.①狼杀是文章的线索,全文都围绕人与狼互杀来展开事件。②以“狼杀”为标题,表面上写狼杀了人,但实际上暗示了大自然的报复是人类自身行为招致的,揭示了主题。
(4分。每点2分)
9.这样写好。因为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候喂小狼的经历,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一只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达感激到杀人报仇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升华了主题,发人深思。②小说最后的补叙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我们心中对自然充满善意的时候,自然和人一定会和平共处的。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也懂得感谢,但与人之间还是保持了距离,这也提示我们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维持应有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分。每点2分。如只有观点而无解说,则观点不得分。如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
10.D
11.C
12.B
13.(1)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2)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吧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
参考译文: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考中大观三年进士,提拔为通州市司里。陈瓘被贬住在当地,一见面就器重他。有个叫盛章的人,是朱勔的同党,曾想买一名女仆,有个武官先得到该女仆,圣章武县官馆罪名,武官被关进监狱。吴表臣正好审理这个案子,军中武将说:“知道有个叫盛待制的吗?”吴表臣假装不知道,最终平反的这件事。多次做官做到监察御史。
皇帝正向往儒家学说,吴表臣请求挑选讲官来不以皇帝的道德,而且对古今的成功和失败,边防上的,利和害,详细研讨探究。从此朝廷下诏开办经学讲席。近臣有人请求任用蔡京的党徒,侍御史沈与求请求明确指出这个人来。公开进行贬斥谴责,当权的人不高兴,剥夺了沈与求的言官职责。吴表臣抗争说:“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请恢复沈与求的官职,来开拓进言之路。”
当时防备秋天可能发生战事,讨论选择守边防的人,忧虑缺乏将才。吴表臣说:“好坏分明,那么天下的人都知道叛逆和顺从的道理。现在选取中以不屈服的人,越级提拔使用,其只是可以鼓励保卫边疆,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依靠。”于是陈敏等十几人逐渐被任用。过了很久,因病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凭着直秘阁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
宰相打算让吴表臣担任检正,皇帝说:“我自己将要任用他。”于是受任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因议论事情意见不同,被罢免。吴表臣上奏挽留他。受任提点浙西刑狱,召入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并修撰《哲宗实录》。皇帝到达健康,下诏任命吴表臣兼任流司参议官,受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两位国公要外出跟从老师学习,吴表臣又兼任善。皇帝说:“两位国公读书很有进步,是您的功劳。”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不久启用为婺州知州。碰上发大水,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考核政绩评为最优。授任敷文阁待制。过了三年,请求领祠禄进升直学士。在家住了几年,去世,享年67岁。
吴表臣晚自号湛然居士,日常生活和没有做官时没有两样,乡里人评论推崇吴表臣清淡简约。
14.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5.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3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分)
16.(1)夙兴夜寐,靡室劳矣。(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3)阴阳割昏晓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