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辽源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时间:2017-01-07
友好学校第六十二届期末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D(无中生有,强加比较。“市”面积比“坊”大一些有误)
2.C(扩大范围。“在唐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不对,唐代中叶以后情况已有变化。“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有误。原文说“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所例外”,可见“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只是少数个例。)
3.D(曲解文意。“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有误。根据原文,应是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是“在一些坊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坊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对坊市制的破坏已经较前更甚了。)
4.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C(应为“五人为伍”。)
6.D(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赏赐财物的请求。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官吏升迁朝廷都要赏赐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
7.(1)(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省略句1分,“鬻”卖或出售,1分,“资给” 资助,供养,1分,“邃” 精通,1分,大意正确1分)
(2)(胡松年)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省略句1分,“解印” 辞去职务,1分,“揭” 发表,公布,1分,“便” 意动用法,以之为便或感到便利,1 分,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柳花飞舞、莺声娇柔、绿萍浮水、秋千影倒映池塘的艳丽春景图。(2分)面对如此美丽之景引发了女主人却年华虚度,青春短暂的慨叹,繁华之景反衬孤独寂寞,思念离人之情。(2分)以乐景衬哀情,使情之悲显得更为突出。(1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2分)以动作表现女主人公的情绪:把头饰都收起来表明无心打扮自己。(2分)再以发问表现女主人公焦躁的心态,写出了对离人早早归来的盼望之情。(2分)
10.(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D(无中生有,强加比较。“市”面积比“坊”大一些有误)
2.C(扩大范围。“在唐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不对,唐代中叶以后情况已有变化。“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有误。原文说“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所例外”,可见“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只是少数个例。)
3.D(曲解文意。“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有误。根据原文,应是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是“在一些坊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坊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对坊市制的破坏已经较前更甚了。)
4.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5.C(应为“五人为伍”。)
6.D(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赏赐财物的请求。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官吏升迁朝廷都要赏赐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
7.(1)(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省略句1分,“鬻”卖或出售,1分,“资给” 资助,供养,1分,“邃” 精通,1分,大意正确1分)
(2)(胡松年)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省略句1分,“解印” 辞去职务,1分,“揭” 发表,公布,1分,“便” 意动用法,以之为便或感到便利,1 分,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柳花飞舞、莺声娇柔、绿萍浮水、秋千影倒映池塘的艳丽春景图。(2分)面对如此美丽之景引发了女主人却年华虚度,青春短暂的慨叹,繁华之景反衬孤独寂寞,思念离人之情。(2分)以乐景衬哀情,使情之悲显得更为突出。(1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2分)以动作表现女主人公的情绪:把头饰都收起来表明无心打扮自己。(2分)再以发问表现女主人公焦躁的心态,写出了对离人早早归来的盼望之情。(2分)
10.(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