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温州“十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5)

时间:2017-01-12
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1.C【解析】A项,笔杆(gǎn)。B项,按捺不住(nà)。D项,坍圮(tān)。
2.D【解析】A项,一筹莫展。B项,至死,解释为“一直到死”。C项,纷繁复杂。
3.B【解析】B项,“夙愿”的意思是“一向怀着的愿望”,本身含有“多年来”的意思,和前面的“多年来”重复。A项“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符合语境。经常混淆的是“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C项,“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用在此处恰当。D项,“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用在此处恰当。
4.【答案示例】
序号:②   修改:删掉“因为”
序号:③   修改:把“通过”放到“用户”前或把“通过”放到“支付宝”后
序号:④   修改:《校园日记》《白领日记》改为“校园日记”“白领日记”
【解析】②句句式杂糅,“道歉的缘由是……”和“道歉是因为……”杂糅。③句主语残缺,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是“支付宝”,是“支付宝”通过用户的支付、消费记录,“支付宝”向用户推荐不同的圈子。④句“校园日记”“白领日记”是两个社交圈子,应该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
5.【答案示例】示例①:(清明)春分过后便是清明,吃一口艾青团,世界顿时朦胧起来了,好一派淅淅沥沥。示例②:(立冬)霜降过后便是立冬,尝一口水饺,世界顿时凛冽起来了,好一派雪飘冰封。
【解析】仿句题要求格式和示例相同,其内容也需要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展开。示例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写出“(节气1)过后便是(节气2)”,两个节气必须是相连的,1分;第二部分要求写该节气吃的传统美食,1分;第三部分要求写该节气所在季节的环境特点,1分;第四部分用一句感叹句(含四字词语)来点出该节气的环境特点,1分。共4分。
6.【答案示例】
尊敬的温州市文教中心负责人:
你们好!现特向贵单位推荐瓯绣作为展览的对象。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饱调和,还透露出一代代刺绣人的智慧与情怀。望采纳。
                                                                             推荐人:李响
                                                                            2016年1月10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推荐信的写作格式及对温州当地传统工艺的了解,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①基本格式(同范例),称呼语、推荐用语以及推荐人等格式,②所写的工艺必须是温州当地的工艺,如:瓯绣、黄杨木雕、温州石雕、瓯塑、温州米塑、苍南矾塑、温州夹缬、乐清细纹刻纸、苍南夹纻漆器、乐清金漆圆木、洞头船模等。基本格式1分,推荐语用语1分,工艺的特点1分,工艺背后匠人的精神1分,共4分。
7.D【解析】A.“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错误,原文说“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B.“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错误,原文说“伦理优先”。C.“修身养性”的过程才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8.C【解析】A.内容太宽泛,选文只是在谈伦理与道德的关系;B.关于西方伦理只在最后一段有所涉及,至于西方的道德根本没有涉及;D.伦理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过程只是在第一段提及,不是整篇文章重心。
9.【答案示例】(1)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2)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信息集中于第四段。抓住关键词,分点概括即可。
10.【答案示例】(1)第一次相遇时作者不知少女有智障,通过对第一次相遇情况的详写,充分展现了少女的美好可爱。
(2)与后文相遇发现少女智障形成对比,突出内心的遗憾,引出下文对命运的深思,深化主题。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两次描写的差别,第一次是智障没有暴露情况下的描写,后文是智障暴露情况下的描写,然后从两次描写对情感和主题表达的作用方面,突出对少女智障的遗憾之情和对命运的思考。
11.【答案示例】(1)动作上的细节突出少女的反常。惊惶地东跑西跑时不知放下裙裾,来到哥哥面前,已经安全了,却放下了裙裾,使得小灯笼洒落一地,具体真实地展现了她智障的特点。
(2)照应上文在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装有小灯笼的裙裾的情节。
(3)小灯笼洒落一地的描写,烘托出少女心灵的纯真美好,突出对少女智障的遗憾之情。
【解析】解题时,可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思考。从情节安排上看,是照应上文的“不松手”;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通过“松手”和“不松手”的对比,真实地展现了少女智障的特点;从主题表达上看,松手引出对小灯笼的描写,以美好的事物烘托人物心灵,突出对少女智障的遗憾。
12.【答案示例】(1)巧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地坛中的小蜜蜂、蚂蚁、瓢虫、露水等看似微小却生命旺盛。如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突出其轻盈、可爱;用拟人手法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既让人触不及防,又觉生趣盎然;写“露水”滚动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极度夸张,光彩夺目。
(2)动词准确、生动,细节真实可感。如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顿悟真理,恍如梦醒,亦动亦静,想象奇特,叫人哑然失笑。
(3)寓情于景,写出园子(地坛)生机盎然(“荒芜但不不衰败”的特点),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解析】赏析文段可以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用、手法的运用、内容、结构等角度入手。这段文字巧用修辞,寓情于景,细节真实可感,动词准确生动。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轻盈的薄翼,多么可爱的小精灵!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用拟人手法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既让人触不及防,又觉生趣盎然,且叙述有波折,静中有动,趣味横生。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顿悟真理,恍如梦醒,亦动亦静,想象奇特,叫人哑然失笑。“瓢虫”本来爬得慢,用拟人手法说“不耐烦了”“累了”,“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闭目想象,慢吞吞的瓢虫实在有趣,也让人万分惊奇。“露水”滚动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极度夸张,光彩夺目。同理,此处也是寓情于景。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13.【答案示例】(1)任何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其他生命无法替代的。
(2)不幸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差别,平静地接受苦难,豁达地面对死亡。
(3)遭遇不幸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坦然面对,与命运抗争,即使走不出苦难的境地,也要珍爱生活,顽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文章相关语句,主要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捡灯笼花的少女遭际”两个角度进行适当的解读和归纳。如甲文中写“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作者看到了生命的绽放,看到了微小的生命也在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再如抓住乙文中“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等语,可得出“不幸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差别,平静地接受苦难”等的归纳。
14.B【解析】B项,用来……的,整句解释为“(这是)用来推广恩德的”
15.D【解析】A项,均解释为“用”。B项,均“表并列”。C项,均为“兼词,于之”。D项,第一个表承接,解释为“于是,就”;第二个表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16.A【解析】A项,文章从“赏善”和“罚不善”两方面进行论证,不是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进行论证的。
17.(1)【答案】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并且能够决断,有哀悯怜惜无罪者的同情之心。
【解析】句中的前两个“而”表转折,第三个“而”表并列;“恻然”应解释为“对……表示同情”或“对……感到悲伤”;“辜”解释为“罪”;关注句子的完整度。
(2)【答案】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并且喜爱尧帝用刑宽大。
【解析】句中“而”表并列;“乐”解释为“喜爱”,可以意译为“赞美”;关注句子的完整度。本句3分。
(3)【答案】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解析】“是故”解释为“因此”;“不必”解释为“不一定”;“贤于弟子”属于状语后置句。
18.【答案】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解析】关注句子前后的相似结构,根据结构来断句,在断本段时注意句中的“乎”,在文段中它相当于“于”,是介词,整体难度不大。
【参考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并且能够决断,有哀悯怜惜无罪者的同情之心。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并且喜爱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不适当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