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3)

时间:2017-01-18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汨没:沦落。  ③欧:通“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努力奋发
C.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知:主持
D.而词竟未就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获其孙曰澥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3分)
(3)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约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现扁舟如苇叶般自由飘荡在无边江面上的惬意。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五丁开山”的故事,极言蜀道开通之艰难。
(3)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突然死去或者被流放,也绝不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