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6)
时间:2017-01-18
14.(1)【参考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
(2)【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15.(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6.【参考答案】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1分),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快速成型(1分),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1分)快速成型(1分)技术。
17.【参考答案】材料收集好后,需按照取舍标准选择材料,材料选择不仅要适合切近题目,而且还要注重特色,(2分)材料选择好后,就整合同类材料并将材料中冗繁的部分删去。(2分)(酌情给分)
18.【参考答案】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19运用比喻手法(1分),从视觉、触觉等角度(1分),展开联想(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吉在山坡上尽情奔跑的愉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分)。
20.活泼可爱,聪明好学,热爱自然,体贴懂事,珍视亲情。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四点赋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1.①情节上:既补充交代了小说的环境背景,又为下文揭示桑吉逃学真相作铺垫。
②人物上:有助于刻画体贴懂事、珍视亲情的桑吉形象。
③主题上:有利于揭示小说深层的社会矛盾。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2.①湿润空气、山坡景色: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②学校上课画面: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赞美;
③牧民生活状态:对简单处理特殊问题(“高海拔地区迟来的春天”)做法的厌弃。
④虫草、桑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赋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文(60分)
审题解题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文字陈述中心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第二段文字陈述边缘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不沉沦则边缘亦中心的道理。
两段文字中“中心”和“边缘”给人的影响均应作辩证思考,两者在对比中又有转化,各有长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两段文字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有人向往中心,也有人迷失在中心;有人向往边缘,也有人在边缘找到中心的感觉。
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到一间课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
从深层含义上看,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属于符合题意。
2、立意参考
我们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②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③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喜欢边缘的地方,因为简单质朴。②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③逃离中心,到边缘寻找别样的风景。④安守边缘,这是淡泊的价值观的体现。
综合两段材料可参考的角度:
①中心和边缘各有优势。②选择中心还是边缘,代表着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③不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