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5)
时间:2017-01-19
成都市树德中学高2016级第一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一直”错,“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2、A “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3、B “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4、(3分)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5、(3分)A(春秋五等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6、(3分)D(“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
7、(1)(5分)不久绛侯责备袁盎说:“我和你兄长交好,现在你这小子却在朝廷上诋毁我!”袁盎最终也没有道歉。(“望”、“而”、“毁”各1分,大意2分)
(2)(5分)陛下用来替慎夫人考虑的方式,正好是会给她带来祸患的。陛下难道没见过“人彘”吗?(“适”、“祸”、“独”各1分,大意2分)
8、课内翻译略
9、(5分)CD(选C得3分,选D得2分。A选项“七言古体诗”错误,本诗为七律,属于近体诗。B选项,“视角由近及远”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E选项“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错误,首联是“向外观察”,颔联和颈联转为“向内审视”。)
10、(6分)(1)对时局的感伤: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2)对亲人的思念:战乱之中,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3)对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三点各2分,每点情感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
11、默写略
12、(4分)BE
13、(4分)形象:文中的主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作用: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浸染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意对即可,形象2分,作用2分)
14、(6分)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言之有理即可,答全5点才可得满分)
15 、(4分)BC
解析] B.“主动选择”错,原文是“无奈”;C.“感情冲动的行为”说法不妥。
16、(6分)答案] ①当许多学子留在法国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时,吴冠中选择了回国;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等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引发强烈纷议;③吴冠中大量焚毁自己不中意的画作;④吴冠中的逆耳言论由美术创作延伸到教育、文化等领域。(每点2分,三点即可)
17、(6分)答案]
① 鲁迅精神中,既包含着爱国情怀,也蕴含着批判陋习弊病的勇气。(2分)
② 吴冠中早年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像鲁迅弃医从文一样选择回归祖国;吴冠中在艺术观念乃至对其他领域的看法总是不合时宜,敢于揭短,言语犀利。(两点2分)
③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乏敢于直言、敢说真话的人,却也有很多缺乏主见、唯唯诺诺的人,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前者。(2分)
18、C
19、B
20、A(①处选“都”,呼应的是前面的“每一次”,强调的是博尔特体育技能的高超;③处选“但”,与“最后”相呼应,为转折关系;④处为因果关系;⑤处为假设关系,因为博尔特在现实中仍未退役。)
文言翻译: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吕后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即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快步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重臣。国家重臣,君主在他则与之同在,君主亡他则与之同亡。在吕后时期,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细微,几乎快要断绝。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叛吕姓高官,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重臣。丞相好像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陛下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制,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便更加敬畏起来。不久丞相责备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交好,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诋毁我!”袁盎最终也不向他道歉。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的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辩明绛侯无罪。绛侯得到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多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陷害袁盎,袁盎对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诋毁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担任参乘,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文帝笑了,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向后拉退了慎夫人的坐席。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宫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就是妾,妾和后宫之主难道可以同席而坐吗!这样恰恰是失去尊卑分别的做法了。况且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用来帮助慎夫人的方式,其实是使她受祸的。陛下难道没有见过‘人彘’吗?”于是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1、A “一直”错,“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2、A “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3、B “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4、(3分)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5、(3分)A(春秋五等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6、(3分)D(“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
7、(1)(5分)不久绛侯责备袁盎说:“我和你兄长交好,现在你这小子却在朝廷上诋毁我!”袁盎最终也没有道歉。(“望”、“而”、“毁”各1分,大意2分)
(2)(5分)陛下用来替慎夫人考虑的方式,正好是会给她带来祸患的。陛下难道没见过“人彘”吗?(“适”、“祸”、“独”各1分,大意2分)
8、课内翻译略
9、(5分)CD(选C得3分,选D得2分。A选项“七言古体诗”错误,本诗为七律,属于近体诗。B选项,“视角由近及远”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E选项“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错误,首联是“向外观察”,颔联和颈联转为“向内审视”。)
10、(6分)(1)对时局的感伤: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2)对亲人的思念:战乱之中,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3)对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三点各2分,每点情感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
11、默写略
12、(4分)BE
13、(4分)形象:文中的主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作用: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浸染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意对即可,形象2分,作用2分)
14、(6分)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言之有理即可,答全5点才可得满分)
15 、(4分)BC
解析] B.“主动选择”错,原文是“无奈”;C.“感情冲动的行为”说法不妥。
16、(6分)答案] ①当许多学子留在法国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时,吴冠中选择了回国;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等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引发强烈纷议;③吴冠中大量焚毁自己不中意的画作;④吴冠中的逆耳言论由美术创作延伸到教育、文化等领域。(每点2分,三点即可)
17、(6分)答案]
① 鲁迅精神中,既包含着爱国情怀,也蕴含着批判陋习弊病的勇气。(2分)
② 吴冠中早年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像鲁迅弃医从文一样选择回归祖国;吴冠中在艺术观念乃至对其他领域的看法总是不合时宜,敢于揭短,言语犀利。(两点2分)
③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乏敢于直言、敢说真话的人,却也有很多缺乏主见、唯唯诺诺的人,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前者。(2分)
18、C
19、B
20、A(①处选“都”,呼应的是前面的“每一次”,强调的是博尔特体育技能的高超;③处选“但”,与“最后”相呼应,为转折关系;④处为因果关系;⑤处为假设关系,因为博尔特在现实中仍未退役。)
文言翻译: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吕后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即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快步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重臣。国家重臣,君主在他则与之同在,君主亡他则与之同亡。在吕后时期,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细微,几乎快要断绝。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叛吕姓高官,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重臣。丞相好像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陛下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制,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便更加敬畏起来。不久丞相责备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交好,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诋毁我!”袁盎最终也不向他道歉。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的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辩明绛侯无罪。绛侯得到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多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陷害袁盎,袁盎对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诋毁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担任参乘,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文帝笑了,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向后拉退了慎夫人的坐席。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宫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就是妾,妾和后宫之主难道可以同席而坐吗!这样恰恰是失去尊卑分别的做法了。况且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用来帮助慎夫人的方式,其实是使她受祸的。陛下难道没有见过‘人彘’吗?”于是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