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6-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入学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时间:2017-02-17
2016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及解析
1.C(A金碧辉煌,B变幻,悄qiǎo然无声,D陨石)
2.A(此处没有转折意,应改为“而”,表示承接。)
3.C(A.甲处“孝悌忠信”后的逗号应为顿号,以区分层次; B.乙处的问号应为句号,此句无疑问。)
4.B(A.宾语中心语残缺,“存在着”的宾语中心语应为“问题”。C. 主语残缺,“造成了”的主语缺失,去掉“由于”。D.介词位置,把“除了”置于句首。)
5.B
6.(6分)(1)主张养生应饮食清淡。(2)主张养生应知足、少欲。(3)主张养生应亲近自然、多读书。(每点2分)
7.D (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精神变态者特质,在现实中只是尺度、程度不同,但是本质相同。)
8.C (这是完全状态的精神变态。)
9.(4分)①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精神变态特质(或处于“精神变态连续谱”上的某个位置);②适度的精神变态对人有好处。③基因和环境决定着精神变态的水平(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10.(4分)①因为场面宏大的宫殿群迷惑了他们,帝王们住在如此庞大的宫殿里,会觉得自己也是如此的高大威武。(2分)②还会觉得帝王的基业是永恒的,这种错觉会让他们迷失在权力和鲜血的宫殿里。(2分)
11.(4分)①运用排比,②写出了看不见的故宫背后的历史沧桑,③引起读者对看不见的故宫的想象和联想,④引出下文对看不见的故宫的叙写。(每点1分)
12.(6分)(1)面上写了看不见的故宫里的宫闱秘闻、宫女之梦、太监们哀怨又充满渴望的目光、飞来飞去的奏折等历史沧桑变迁。(2分)(2)点上选择了三个典型而富有意味的故宫“主人”——明朱棣、明清间的李自成、清顺治。(2分)(3)点面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了看不见故宫的历史沧桑和世事变迁。(2分)
13.(6分)(1)“看不见的故宫”在结构上起线索的作用,全文围绕故宫沧桑的历史来写。(2分)(2)以之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3)“看不见的故宫”是一个精神产品,不要只把目光留在外在的形体上,更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和人心。(2分)
14.B (残:残害)
15.D (A项,以:表修饰/因为。B项,而:表因果/表转折C项,为:是/对、向D项,且:同为表转折,却)
16.D (无关“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感慨”)
17.(3分)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4分)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资”、“时”、“夭阏”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5分)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无涯”、“直”、“所以”、“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9.(2分)水光潋滟晴方好;林和靖(林逋)
20.(6分)(1)“三太息”,连连叹息之意。(2分,写出“叹息”给1分,“三”是“多次”给1分),诗人因“无一得”、无法洒脱生活而嗟叹,在西湖的南山,“静者”可“习静”,“游者”可“趋欢”,“孤山诗朋”可“独清”,而诗人看着眼前的画,想到也曾到过此地却一无所得,进而又想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没有静者之静、游者之欢、诗者之清,因此,天色已晚仍不回家,凝视眼前的画卷而感慨不已。(4分,“静者”“游者”“孤山诗朋”及自己各1分,只写仕途坎坷给1分)
21.(10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60分)评分参考高考标准,基准分定为4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剡溪向上绵延四五百里,长着许多古藤,藤根迫近土地。即使春气输入土地脉络,其他植物已抽枝发芽,唯独古藤感觉不到气候的变化,完全断绝了生的意向。我以为植根于土地的东西,春天来了一定会呈现生机。这古藤也植根于土地,正当春天却呈现死亡的颜色,于是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有人解释说:剡溪一带有很多造纸的工人,用刀斧砍伐古藤而不顾及什么季节,剥去古藤的外皮,来供造纸之用。唉,古藤虽然是植物,但气候温和就繁荣,天气寒冷就枯萎,人们养育它就能生长,残害它就会死亡,看来也像是受命于天似的。现在却被造纸的工人砍伐,不能发育生长,这是天地赋予它的气力被人所中伤,导致一种生物遭受如此严重的病害啊。
后来我到过数十百个郡县,东至洛阳,西到长安,每每见到谈论写字作文的人,都拿剡纸相夸耀。这才明白从前所见剡溪古藤的枯萎,责任恰恰应由这些人负,而这过错本来就不在造纸工人。而且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自己专门立言而能见出于文章门户的,那数量和竹麻一样多。听他们说话,都自命不凡,仿佛已经掘到了骊龙颌下的宝珠。即使有通晓明悟的人,他们的话语却少得很。不能胜过众人,也就都缩手不说了。胜过众人的果然自称天下的文章都归功于我,于是轻视圣人的道理,使得诗经中《周南》《召南》的风骨折散为《折扬》《皇荂》的俗调,使言偃、卜子夏的文学陷入淫靡放荡之中。他们挤在一起动笔写作,动不动就是几千几百人。几千几百人下笔,动不动就是数千数万字。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一天天放纵下去,自然残害了古藤的生命,把它看得比桑叶还容易得到的东西,使得衰败的趋势日益严重,不见终止。这样一来,那么写绮丽文章随意发表言论的人,谁不是用剡纸写的呢?造纸工人贪图利益,日夜斩伐古藤用来卖钱,即使全天下都是剡溪,也还不足以供给,何况只有一条剡溪呢?因此,恐怕以后不再有古藤生长于剡溪了。
大凡人世间的耗费,如果合理,那么正道存在,则肆意耗费的错误,就无从横加于万物。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我认为如今胡乱写文章的人,都是残害剡溪古藤之流。藤的生命有限,而胡乱作文的人却没有限度。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
1.C(A金碧辉煌,B变幻,悄qiǎo然无声,D陨石)
2.A(此处没有转折意,应改为“而”,表示承接。)
3.C(A.甲处“孝悌忠信”后的逗号应为顿号,以区分层次; B.乙处的问号应为句号,此句无疑问。)
4.B(A.宾语中心语残缺,“存在着”的宾语中心语应为“问题”。C. 主语残缺,“造成了”的主语缺失,去掉“由于”。D.介词位置,把“除了”置于句首。)
5.B
6.(6分)(1)主张养生应饮食清淡。(2)主张养生应知足、少欲。(3)主张养生应亲近自然、多读书。(每点2分)
7.D (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精神变态者特质,在现实中只是尺度、程度不同,但是本质相同。)
8.C (这是完全状态的精神变态。)
9.(4分)①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精神变态特质(或处于“精神变态连续谱”上的某个位置);②适度的精神变态对人有好处。③基因和环境决定着精神变态的水平(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10.(4分)①因为场面宏大的宫殿群迷惑了他们,帝王们住在如此庞大的宫殿里,会觉得自己也是如此的高大威武。(2分)②还会觉得帝王的基业是永恒的,这种错觉会让他们迷失在权力和鲜血的宫殿里。(2分)
11.(4分)①运用排比,②写出了看不见的故宫背后的历史沧桑,③引起读者对看不见的故宫的想象和联想,④引出下文对看不见的故宫的叙写。(每点1分)
12.(6分)(1)面上写了看不见的故宫里的宫闱秘闻、宫女之梦、太监们哀怨又充满渴望的目光、飞来飞去的奏折等历史沧桑变迁。(2分)(2)点上选择了三个典型而富有意味的故宫“主人”——明朱棣、明清间的李自成、清顺治。(2分)(3)点面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了看不见故宫的历史沧桑和世事变迁。(2分)
13.(6分)(1)“看不见的故宫”在结构上起线索的作用,全文围绕故宫沧桑的历史来写。(2分)(2)以之为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3)“看不见的故宫”是一个精神产品,不要只把目光留在外在的形体上,更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和人心。(2分)
14.B (残:残害)
15.D (A项,以:表修饰/因为。B项,而:表因果/表转折C项,为:是/对、向D项,且:同为表转折,却)
16.D (无关“对人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感慨”)
17.(3分)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4分)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资”、“时”、“夭阏”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5分)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无涯”、“直”、“所以”、“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9.(2分)水光潋滟晴方好;林和靖(林逋)
20.(6分)(1)“三太息”,连连叹息之意。(2分,写出“叹息”给1分,“三”是“多次”给1分),诗人因“无一得”、无法洒脱生活而嗟叹,在西湖的南山,“静者”可“习静”,“游者”可“趋欢”,“孤山诗朋”可“独清”,而诗人看着眼前的画,想到也曾到过此地却一无所得,进而又想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没有静者之静、游者之欢、诗者之清,因此,天色已晚仍不回家,凝视眼前的画卷而感慨不已。(4分,“静者”“游者”“孤山诗朋”及自己各1分,只写仕途坎坷给1分)
21.(10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60分)评分参考高考标准,基准分定为4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剡溪向上绵延四五百里,长着许多古藤,藤根迫近土地。即使春气输入土地脉络,其他植物已抽枝发芽,唯独古藤感觉不到气候的变化,完全断绝了生的意向。我以为植根于土地的东西,春天来了一定会呈现生机。这古藤也植根于土地,正当春天却呈现死亡的颜色,于是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有人解释说:剡溪一带有很多造纸的工人,用刀斧砍伐古藤而不顾及什么季节,剥去古藤的外皮,来供造纸之用。唉,古藤虽然是植物,但气候温和就繁荣,天气寒冷就枯萎,人们养育它就能生长,残害它就会死亡,看来也像是受命于天似的。现在却被造纸的工人砍伐,不能发育生长,这是天地赋予它的气力被人所中伤,导致一种生物遭受如此严重的病害啊。
后来我到过数十百个郡县,东至洛阳,西到长安,每每见到谈论写字作文的人,都拿剡纸相夸耀。这才明白从前所见剡溪古藤的枯萎,责任恰恰应由这些人负,而这过错本来就不在造纸工人。而且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自己专门立言而能见出于文章门户的,那数量和竹麻一样多。听他们说话,都自命不凡,仿佛已经掘到了骊龙颌下的宝珠。即使有通晓明悟的人,他们的话语却少得很。不能胜过众人,也就都缩手不说了。胜过众人的果然自称天下的文章都归功于我,于是轻视圣人的道理,使得诗经中《周南》《召南》的风骨折散为《折扬》《皇荂》的俗调,使言偃、卜子夏的文学陷入淫靡放荡之中。他们挤在一起动笔写作,动不动就是几千几百人。几千几百人下笔,动不动就是数千数万字。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一天天放纵下去,自然残害了古藤的生命,把它看得比桑叶还容易得到的东西,使得衰败的趋势日益严重,不见终止。这样一来,那么写绮丽文章随意发表言论的人,谁不是用剡纸写的呢?造纸工人贪图利益,日夜斩伐古藤用来卖钱,即使全天下都是剡溪,也还不足以供给,何况只有一条剡溪呢?因此,恐怕以后不再有古藤生长于剡溪了。
大凡人世间的耗费,如果合理,那么正道存在,则肆意耗费的错误,就无从横加于万物。万物资助人类,也是有一定时节的。在一定时节斩伐古藤,不能说是摧残它。我认为如今胡乱写文章的人,都是残害剡溪古藤之流。藤的生命有限,而胡乱作文的人却没有限度。且毫无限度地残害万物,并非只限于剡溪古藤而已。这就是我选择剡溪古藤来寄托哀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