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7-03-13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C.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D.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诸侯政绩;三十世家,记诸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 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彀(gòu),张满弓,《孟子•告子上》中“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就是这个意思。本文“彀者”是指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
D.中国古代有四种常见纪年方法:天干地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赵王迁七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13.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案】
10.B
11.A 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12.C(“如故令”是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
13.①(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补充主语、“击”、“飨”、“谨” 、“厚遇”各1分)
②(李牧)大力发动(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大纵” “小入”“佯”“北”“委”各1分)
【附参考翻译】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14.AE
15.简言之: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解析】1.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思考和学习的关系的语句是“ , 。”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的一句是“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是“ , 。”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寄蜉蝣于天地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