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7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时间:2017-03-21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7届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曲解原文。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A(“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偷换概念。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3.B(“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以偏概全。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4.D(“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5.B E (B项3分,“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并不是“不俗”;E项2分,“艺术性”错。)
6.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1分)(依据:材料一、三,老舍的创作折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1分)(依据: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生活的时代)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1分)(依据:材料二、三,老舍的创作京味十足)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1分)(依据:材料一、二、三,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
7.AD(A项“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错,原文只是在第⑥段一笔带过。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且“色彩”“声音”的描绘只出现在鼋头渚画面中。)
8.内涵:“碎锦”指太湖零散而丰富多彩的美景。(1分)
作用:①点明写作对象,统摄全篇(总领全文)(1分):作者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展开描绘,以“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1分)②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分)。9.“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3分)思想感情: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分)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分)10.A(俾:使)
11.B
12.C(段规、任章没有被以国士之礼对待)
13.(1)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自己)的君主听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心志骄横,从而加速他的灭亡。(从、请、骄各1分,大意2分)
(2)智伯死后,(豫让)才控制不住忿恨不平的冲动产生的勇气,甘心把自己归附到刺客这类人中。(胜、悻悻、流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君子建立功名,奉事主君,既然被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在祸患没有形成之时把祸患消解,在不出灾难之前保障安定,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君主,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机,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谁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体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三次跳跃劈斩赵襄子的衣服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了但留下遗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事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用对国士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心志骄横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作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在自己就任的职位上贡献力量,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昏庸愚昧,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君主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远远地看着秦国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豫让才控制不住忿恨不平的冲动的勇气,甘心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之类的人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
14.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的三种声音没有进行对比,诗人也还没有“超然了悟”。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的想象。)
15.①上片“倚杖听江声”一句,描写了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于是倚杖听江声的画面。(1分)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1分)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豁达超旷之情。(1分)
②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描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1分)词人由此感受到自己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1分)表达出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1分)
(每点3分,景1分,情1分,分析情和景不可分离的关联1分)
16.(1)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7.B(①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②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③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可改用“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④假以辞色:指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⑤不可言喻:指不能用言语来说明。可改用“不可言传”,指的是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18.B(A.成分残缺。在“地下资源”后加“的利用”。C.并列语序不当。应为“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行动一致”。D.不合逻辑。“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
19.C(③句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句紧承③句,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 ④句承①句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⑥句承④句的比喻,⑤句承⑥句的“千姿百态”,⑥⑤两句同时回应③句揭示两者关系。②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内容)
20.(1)一辆汽车在行驶中撞在了一棵大树上,车后的影子看起来像一个酒瓶。(3分)(2)批评了当下存在的因醉驾而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丑恶现象。(2分)
21.示例:唯在端午,大江南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只只饺子,包成绵亘千古的合合美美与快快乐乐。唯在重阳,长城内外,共插一枝茱萸;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唯在除夕,天南地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情思,洒作千里一地的缕缕幽幽与心心念念。
(每句句式一致1分,节日与所选代表性习俗相对应1分,写出江南江北“共同”“一起”“团圆”等类似的意义1分)
21.作文 略
语文参考答案
1.C(“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曲解原文。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A(“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偷换概念。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3.B(“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以偏概全。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4.D(“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5.B E (B项3分,“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并不是“不俗”;E项2分,“艺术性”错。)
6.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1分)(依据:材料一、三,老舍的创作折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1分)(依据: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生活的时代)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1分)(依据:材料二、三,老舍的创作京味十足)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1分)(依据:材料一、二、三,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
7.AD(A项“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错,原文只是在第⑥段一笔带过。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且“色彩”“声音”的描绘只出现在鼋头渚画面中。)
8.内涵:“碎锦”指太湖零散而丰富多彩的美景。(1分)
作用:①点明写作对象,统摄全篇(总领全文)(1分):作者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展开描绘,以“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1分)②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分)。9.“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3分)思想感情: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分)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分)10.A(俾:使)
11.B
12.C(段规、任章没有被以国士之礼对待)
13.(1)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自己)的君主听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心志骄横,从而加速他的灭亡。(从、请、骄各1分,大意2分)
(2)智伯死后,(豫让)才控制不住忿恨不平的冲动产生的勇气,甘心把自己归附到刺客这类人中。(胜、悻悻、流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君子建立功名,奉事主君,既然被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在祸患没有形成之时把祸患消解,在不出灾难之前保障安定,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君主,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机,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谁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体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三次跳跃劈斩赵襄子的衣服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了但留下遗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事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用对国士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心志骄横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作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在自己就任的职位上贡献力量,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昏庸愚昧,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君主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远远地看着秦国人的肥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豫让才控制不住忿恨不平的冲动的勇气,甘心把自己归附到刺客之类的人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
14.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的三种声音没有进行对比,诗人也还没有“超然了悟”。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的想象。)
15.①上片“倚杖听江声”一句,描写了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于是倚杖听江声的画面。(1分)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1分)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豁达超旷之情。(1分)
②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描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1分)词人由此感受到自己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1分)表达出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1分)
(每点3分,景1分,情1分,分析情和景不可分离的关联1分)
16.(1)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7.B(①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②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③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可改用“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④假以辞色:指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⑤不可言喻:指不能用言语来说明。可改用“不可言传”,指的是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18.B(A.成分残缺。在“地下资源”后加“的利用”。C.并列语序不当。应为“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行动一致”。D.不合逻辑。“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
19.C(③句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句紧承③句,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 ④句承①句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⑥句承④句的比喻,⑤句承⑥句的“千姿百态”,⑥⑤两句同时回应③句揭示两者关系。②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内容)
20.(1)一辆汽车在行驶中撞在了一棵大树上,车后的影子看起来像一个酒瓶。(3分)(2)批评了当下存在的因醉驾而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丑恶现象。(2分)
21.示例:唯在端午,大江南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只只饺子,包成绵亘千古的合合美美与快快乐乐。唯在重阳,长城内外,共插一枝茱萸;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唯在除夕,天南地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情思,洒作千里一地的缕缕幽幽与心心念念。
(每句句式一致1分,节日与所选代表性习俗相对应1分,写出江南江北“共同”“一起”“团圆”等类似的意义1分)
21.作文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