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陕西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7-03-28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域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吴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孝武乎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位,以为骠骑参军。谧转尚书度支郎,俄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诏“可”。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南齐书•列传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B。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C。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D。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C。大功这里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古代丧服分为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为不同的亲属服丧要穿相应的丧服。
D。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借指太子。《诗经》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的诗句,说明至少在东周时,东宫就借指太子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江谧作辅国行参军和于湖令时,尽职尽责。宋明帝当初担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力侍奉,被明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明帝即位,让江谧担任骤骑参军。
B。当时左丞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后,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秉性鄙俗,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 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长于文案,办事能力强。太祖驾崩,江谧谎称有病不上朝,大家很怀疑他抱怨未能受 太祖临终托付。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
②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0.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1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1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0.C句子译为:元徽末年,朝野都有心拥戴建平王刘景素,江谧便使劲巴结景素,后来景素失败,江谧差点丢了命。苍梧王被废以后,人心还没安定,江谧便竭诚归服太祖,被任命为以本官领尚书左丞。此题句中“建平王景素”是前句的宾语,应在其后停顿,排除AD。“疑惑”做前句的宾语,应在其后停顿,故选C。
11.A 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12.D “世祖即位,得知此事,对他心怀不满,下令赐死”错,世祖赐死江谧,是因为江谧的挑拨离间,参考原文最后一段。
13.①“款”,深厚;“莅”,到;“系”,被关进。译为: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江谧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郡狱让他挨饿。
②“诚”,确实;“侪”,类;“委遇”,托付重任。译为: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这类人竞争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5 分)
答案:
10.C
11.A
12.D
13.①僧遵道人与江谧交情深厚,跟随江谧一起到郡上任所,因小事犯了过错,就被关进郡狱让他挨饿。
②江谧是个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确实不能和贵族这类人竞争高低等第。然而他很有才干,可以托付重任,可提升他执掌吏部。

参考译文
江谧字令和,是济阳考城人。祖父江秉之,曾任临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亲江徽,任尚书都官郎,吴县县令,被刘劬所杀。江谧当时被关押在尚方署,孝武帝平定京城后,才被放出来。初仕任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县令,为官精干称职。宋明帝任南豫州刺史时,江谧倾身侍奉,明帝对他很是亲信。明帝做皇帝后,任江谧为骠骑参军。其弟江蒙相貌丑陋,明帝经常把他叫来戏侮取乐。
江谧转任尚书度支郎,不久迁任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迁任黄门侍郎,左丞仍旧。沈攸之事件暴发,朝议加太祖黄钺,就是江谧的建议。沈攸之被平定后,江谧迁任吏部郎,渐被信任。又迁任太尉谘议,领录事参军。齐王国设置建制时,江谧任右卫将军。建元元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沁园春
卢蒲江席上,时有新第宗室①
宋代  刘过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璡者②,唱名殿陛③,玉川公子④,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⑤,十二金钗。
【注】①一本题作“卢菊涧座上。时座中有新第宗室”。“菊涧”是主人之号。②汝阳璡者:唐玄宗李隆基之侄李琎封汝阳郡王,借指新第宗室。③唱名殿陛:指殿试录取后宣布名次。④玉川公子: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借指宴会主人卢蒲江。⑤三千珠履:指门多宾客。语出《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⑥刘过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A。开篇三句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写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落笔便有非凡气象。
B。“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心情自难平静。
C。“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写出诗人落第后万念俱灰、借酒浇愁的无奈。
D。“未尝戚戚于怀”极见诗人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的宽广胸怀。
E。创作这首词时作者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表现得大气磅礴,不但不见穷愁潦倒之态,反倒对“新第宗室”的及第表达由衷的祝贺。
15.这首词全篇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丰富,语言风格多变,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考点】怀古咏史诗。
【分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15.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解答】解析:
14.C项,“万念俱灰”有误,是借酒浇愁而已;E项,不是“对及第者的祝贺”,而是对及第者的轻蔑;
15.根据答题思路 ①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词的上片写的怀才抱国而屡试不第的诗人,在“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句中,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下片抒写忧国伤时而献身无路的悲慨,“问自古英雄安在哉”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这里可以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即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②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可以结合“一剑横空,飞过洞庭”“问自古英雄”“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③形象表现出的情感,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可以从“任钱塘”四句、“未老”一句等分析出痛心于朝政腐败与国势衰危的愤激、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答案:
14.C、E。
15.一位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胸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落第书生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远大志向,“问自古英雄”写出诗人写出诗人的满怀壮志;从“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可见诗人落第后的无奈凄凉;“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极见枉读诗书无补于世的痛苦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