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9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5)
时间:2017-05-07
参考答案
1.D.偷换概念。选项中“它”指中华民族凝聚力,原文指“它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又是一种内在性灵魂;既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又是一仲共体性存在。”陈述的是“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
2.B.“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爱国主义等”,属于“纵向力”而不是“横向力”。
3.B.强加因果。“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纵向力更为重要”,原文无此信息。
4.A(“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5.A、E(B.“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 就”。)
6.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阅读答案。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答三点既可,1点1分,共3分)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答出两点既可,1 点1 分,共2分,言之成理既可)
7.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答案:A(B项“悉心照料”理解不当,村医给幺爷看病,是医生的职责,他对幺爷有关心,但谈不上“悉心照料”。C项“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理解错误,小说并没有讽刺大军之外的“与会领导和记者”之意D项“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错误,小说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这一段可知,二货被老婆叫回来劝说幺爷卖树,发生在听说大军利诱幺爷卖树失败之后。)
8.本题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发现商机。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的大军被招贤回乡当了村长,为村民带来卖风景树这一项目,还招商引资兴建化工厂,带领村人走上致富之路。②唯利是图、目光短浅。为谋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彰显个人政绩,大军不惜牺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健康,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到村人的健康。③虚伪矫情、厚颜无耻。在幺爷的葬礼上,大军不顾当初利诱威逼幺爷卖掉银杏树、不惜毁掉银杏树这些事实,在媒体面前故作姿态,吹嘘“政绩”。④恶劣粗暴、蛮不讲理。大军在利诱幺爷卖掉老银杏树遭拒后,就用“上级”“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不移走就“采取强制措施”等压服、威胁幺爷。(本题共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及以上给5分)
9.本题考查小说物象的意蕴和作用。
答案:①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各方矛盾的焦点。②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的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而斗争不止。④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予后人的荫庇,也是质朴、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的象征。(本题共6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及以上给6分))
10.(3分) C(哀:爱怜;“君将哀而生之乎?”)
11.(3分)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12. (3分)A(“钱财”之说不全面,文中无“百姓也会免除灾祸”之说)
13.(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他)转身快跑回答说:“为什么问名字/问名字干什么呢?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重点词语:反走、也、何以、斗、各1分,句意1分)
(2)(5分)齐王听后变了脸色说:“哎呀!先王的宗庙在薛啊。”立即发兵救薛,因此薛就得以保全了。(重点词语:、疾、举兵、由是、全;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BC(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15.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1分)
16.(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一尊还酹江月;
17.答案:D.本题考查对词语运用的辨析能力。 ①“真知灼见”本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②“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③“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用在这里不正确。④“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回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正确。⑤“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确。⑥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
18.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将“解决”改为“填补”,B项 “根据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来看”结构混乱,C赘余,删掉“一时”。)
19.答案:C.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和语意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①处,由后文的“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可知,填“并非”“不是”均可,而“不仅”“不必”不符合语境,故排除A和B,②处,由句意可知,应填一个转折关系的词语,天“而”或不填都可以,⑤处填充分条件关系的词语,故排除D。
20.答案:①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②对家族成员资格的认定(确认) ③失去了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为家族所遗弃的人)。(前两空每空2分,后一空1分)
21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的能力。示例:学生的学习投入指学习行为、情感态度、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生活经验、学习策略所组成的个体因素,以及学校、教师、社会等因素;而个体因素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形态和教学质量,还会最终影响学习效能。(大意如此即可,共6分。内容完整2分,归属得2分,表述精确1分,语言连贯1分;字数超出要求的酌情扣分)
22.写作(60分)
作文立意分析
一、从成都七中角度分析
1.多角度看待唐爽一类的杰出校友
2.理性看待唐爽事件
3.看待人或事物要具有理性的精神。
二、从唐爽角度分析
1.母校情结
2.不忘初心
三、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其他角度)
1.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2.好学生与好公民(好人)
1.D.偷换概念。选项中“它”指中华民族凝聚力,原文指“它既是一种外在性实体,又是一种内在性灵魂;既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又是一仲共体性存在。”陈述的是“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
2.B.“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爱国主义等”,属于“纵向力”而不是“横向力”。
3.B.强加因果。“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纵向力更为重要”,原文无此信息。
4.A(“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5.A、E(B.“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 就”。)
6.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阅读答案。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答三点既可,1点1分,共3分)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答出两点既可,1 点1 分,共2分,言之成理既可)
7.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能力,主要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答案:A(B项“悉心照料”理解不当,村医给幺爷看病,是医生的职责,他对幺爷有关心,但谈不上“悉心照料”。C项“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理解错误,小说并没有讽刺大军之外的“与会领导和记者”之意D项“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错误,小说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这一段可知,二货被老婆叫回来劝说幺爷卖树,发生在听说大军利诱幺爷卖树失败之后。)
8.本题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发现商机。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的大军被招贤回乡当了村长,为村民带来卖风景树这一项目,还招商引资兴建化工厂,带领村人走上致富之路。②唯利是图、目光短浅。为谋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彰显个人政绩,大军不惜牺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健康,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到村人的健康。③虚伪矫情、厚颜无耻。在幺爷的葬礼上,大军不顾当初利诱威逼幺爷卖掉银杏树、不惜毁掉银杏树这些事实,在媒体面前故作姿态,吹嘘“政绩”。④恶劣粗暴、蛮不讲理。大军在利诱幺爷卖掉老银杏树遭拒后,就用“上级”“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不移走就“采取强制措施”等压服、威胁幺爷。(本题共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及以上给5分)
9.本题考查小说物象的意蕴和作用。
答案:①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各方矛盾的焦点。②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的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而斗争不止。④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予后人的荫庇,也是质朴、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的象征。(本题共6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及以上给6分))
10.(3分) C(哀:爱怜;“君将哀而生之乎?”)
11.(3分)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12. (3分)A(“钱财”之说不全面,文中无“百姓也会免除灾祸”之说)
13.(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他)转身快跑回答说:“为什么问名字/问名字干什么呢?我是弯曲的桑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与兵士搏斗而死。赵宣孟于是得以活命。(重点词语:反走、也、何以、斗、各1分,句意1分)
(2)(5分)齐王听后变了脸色说:“哎呀!先王的宗庙在薛啊。”立即发兵救薛,因此薛就得以保全了。(重点词语:、疾、举兵、由是、全;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BC(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15.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1分)
16.(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一尊还酹江月;
17.答案:D.本题考查对词语运用的辨析能力。 ①“真知灼见”本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②“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③“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用在这里不正确。④“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回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正确。⑤“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确。⑥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
18.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将“解决”改为“填补”,B项 “根据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来看”结构混乱,C赘余,删掉“一时”。)
19.答案:C.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和语意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①处,由后文的“靠几分钟热度就能完成的”可知,填“并非”“不是”均可,而“不仅”“不必”不符合语境,故排除A和B,②处,由句意可知,应填一个转折关系的词语,天“而”或不填都可以,⑤处填充分条件关系的词语,故排除D。
20.答案:①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②对家族成员资格的认定(确认) ③失去了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为家族所遗弃的人)。(前两空每空2分,后一空1分)
21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的能力。示例:学生的学习投入指学习行为、情感态度、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生活经验、学习策略所组成的个体因素,以及学校、教师、社会等因素;而个体因素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形态和教学质量,还会最终影响学习效能。(大意如此即可,共6分。内容完整2分,归属得2分,表述精确1分,语言连贯1分;字数超出要求的酌情扣分)
22.写作(60分)
作文立意分析
一、从成都七中角度分析
1.多角度看待唐爽一类的杰出校友
2.理性看待唐爽事件
3.看待人或事物要具有理性的精神。
二、从唐爽角度分析
1.母校情结
2.不忘初心
三、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其他角度)
1.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2.好学生与好公民(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