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5月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

时间:2017-05-07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4题。
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问”,而止焉。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①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时馆中有临川杜伯扬、义山萧敬夫,吾里之士以大学试,群走京师,推孙子安未尝往。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而约子安后至。
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豗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垅为洪流矣。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万丈,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知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谙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予曰:“风雨移三峡,雷霆擘两山。”伯扬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汉莫从天上翻。”敬夫曰:“八风卷地翻雷穴,万甲从天骤雪举。”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将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颤,手足飞动,形神不自宁者久之。
他日,子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恍然有间。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所过者化,已不可追记,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②同游者发噱。
     (有删改)
【注】①禁庐:宫廷。②谂(shěn):劝告,告诉。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止焉                 止:停止,此为“到了终点”
B. 如建瓴千万丈          建瓴:倾倒水瓶,形容水势大
C.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   委折:回环,曲折
D.予恍然有间             间:机会,机遇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吾里之士以大学试        岂以昔而乐
B. 与二客疾驰观焉          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
C. 洲故垤然隆起            故自今而言
D. 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乃令车马从后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这就是文山临江一带的概貌
B. 有偃蹇不伏之状          呈现出傲岸、不肯屈服的样子
C.以庶几其万一             能大致写出这种奇绝景色的万分之一
D.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       俯仰间万物都不能改变它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负去。
13.从全文看,“乘兴而为之记”的“兴”指        之兴,      之兴和      之兴。(4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王羲之与“客”对人生的认识有何不同。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8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硫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②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三位友人的字。②武陵源:指桃花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16.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17.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洪炎《野步》诗的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寻寻觅觅,①            ,②            ”,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③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④           ,不绝如缕”,也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⑤           ,⑥               ”。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