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三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时间:2017-06-16
三校联考语文答案
1. C(“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除“水”之外还包括“天”“地”“黄叶”。)
2. B(“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以偏概全。)
3. D(“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4.A(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二“多贬低”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5.CE(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过于片面。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
6.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3分,每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7.CD(A.“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误。B.“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过度解读。E.“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理解错误。)
8.(1)文章写的是歌声,其实写的是人生。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的人生。(2)这一代人的人生就像行进在山路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
9.《被遗忘的时光》是在悼念,《恰似你的温柔》是在告别。因为“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说明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对杨德昌的悼念。而《恰似你的温柔》从歌词来看,应该是为了表达告别。(评分:将歌名和情感正确对应,2分;结合文章说明理由,3分;语言,1分。认为两首歌都有悼念、告别的情感,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 C 解析: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11. B 解析:帝王的死当称为“崩”。
12. B 解析: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曲解原意。
13、(1)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恒”、宾语前置“莫能禁之”、“缘”各一分,句意2分。)
(2)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延”、省略句“与研诗赋”、“相”各1分,句意2分)
14.B E(2分)(“拟人”应为“比喻”) ( 幽静恬美的意境烘托诗人的心境不对。)
15.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2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1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2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1分)
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7. B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开门揖盗:揖:拱手作礼,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来坏人,招致祸患;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8.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C项,结构混乱,删去“下”;D项,成分残缺。在“商品”后加上“不当行为”。
19.C
20.(1). 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2). 更考验着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3). 共享单车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21示例:在生源大战中,优生是鱼,金钱是饵,高校是竿;谁的钱多,谁的竿长,谁就会钓到更多更大的鱼。(内容正确2分,两种修辞各2分)
22.参考立意角度:
(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要学会变通,灵活应对;
(2)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必要的地方;
(3)有时,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
(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
(5)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
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这是从人生的目的角度而写的。无论战胜还是避开,都是一种对策,而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取决于你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讲的就是一个对策与目的之关系问题。年轻人更讲策略。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立意:“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
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这是从人的精神角度来写的,路人认为年轻人避开恶狗是“怕了”,他认为要遇见恶狗要勇敢去打。年轻人认为自己不是怕,而是不愿意“纠缠”担心不能尽早到达目的地。从这个角度而言,讲的是怯懦与勇敢的关系问题。从精神上来讲,人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觳觫顶不了死”,也就是说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老是躲着,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遇到障碍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世上没有迈步过去的坎,关键你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你今天避开这个障碍,很可能明天会绕开那个障碍,不断地避着绕着,很容易消磨掉战胜障碍的勇气,如果遇到一些绕不开避不掉的障碍,怎么办呢?很可能就过不去而到不了“远方”。要从这个习惯的思维角度写,这篇作文主要是励志性的文章,容易说大话说空话。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性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附文言文翻译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很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有一时一刻的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1. C(“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除“水”之外还包括“天”“地”“黄叶”。)
2. B(“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以偏概全。)
3. D(“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4.A(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二“多贬低”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5.CE(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过于片面。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
6.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3分,每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7.CD(A.“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误。B.“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过度解读。E.“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理解错误。)
8.(1)文章写的是歌声,其实写的是人生。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的人生。(2)这一代人的人生就像行进在山路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
9.《被遗忘的时光》是在悼念,《恰似你的温柔》是在告别。因为“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说明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对杨德昌的悼念。而《恰似你的温柔》从歌词来看,应该是为了表达告别。(评分:将歌名和情感正确对应,2分;结合文章说明理由,3分;语言,1分。认为两首歌都有悼念、告别的情感,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 C 解析: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11. B 解析:帝王的死当称为“崩”。
12. B 解析: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曲解原意。
13、(1)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恒”、宾语前置“莫能禁之”、“缘”各一分,句意2分。)
(2)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延”、省略句“与研诗赋”、“相”各1分,句意2分)
14.B E(2分)(“拟人”应为“比喻”) ( 幽静恬美的意境烘托诗人的心境不对。)
15.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2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1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2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1分)
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7. B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开门揖盗:揖:拱手作礼,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来坏人,招致祸患;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8.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应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C项,结构混乱,删去“下”;D项,成分残缺。在“商品”后加上“不当行为”。
19.C
20.(1). 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2). 更考验着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3). 共享单车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21示例:在生源大战中,优生是鱼,金钱是饵,高校是竿;谁的钱多,谁的竿长,谁就会钓到更多更大的鱼。(内容正确2分,两种修辞各2分)
22.参考立意角度:
(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要学会变通,灵活应对;
(2)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必要的地方;
(3)有时,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
(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
(5)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
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这是从人生的目的角度而写的。无论战胜还是避开,都是一种对策,而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取决于你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讲的就是一个对策与目的之关系问题。年轻人更讲策略。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立意:“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
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这是从人的精神角度来写的,路人认为年轻人避开恶狗是“怕了”,他认为要遇见恶狗要勇敢去打。年轻人认为自己不是怕,而是不愿意“纠缠”担心不能尽早到达目的地。从这个角度而言,讲的是怯懦与勇敢的关系问题。从精神上来讲,人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觳觫顶不了死”,也就是说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老是躲着,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遇到障碍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世上没有迈步过去的坎,关键你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你今天避开这个障碍,很可能明天会绕开那个障碍,不断地避着绕着,很容易消磨掉战胜障碍的勇气,如果遇到一些绕不开避不掉的障碍,怎么办呢?很可能就过不去而到不了“远方”。要从这个习惯的思维角度写,这篇作文主要是励志性的文章,容易说大话说空话。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性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附文言文翻译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很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有一时一刻的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