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一中2018届高三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08-17
山东沂水一中2018届高三摸底检测答案
1.【答案】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绝对化)
2.【答案】A(“知音”叙述并不生动详细,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不当)
3.【答案】C(A.“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生活中”的。B.曲解文意,“他们不注重对原作本身的欣赏”错,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D.“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于文无据)
4.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A项,“‘我’始终都是惶恐的”表述有误,刚开始登山时,“我”被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的神秘所吸引,直到看见旷野秃丘,感觉长白山是如此单薄,才感到“惶悚”。C项,“从长白山获取……不允许的”表述有误,原文是“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并非完全禁止。D项,表述不全面,除描写长白山的美景外,还描写了长白山的旷野秃丘;除表达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外,还有强烈的担忧和惶恐。
5.【答案】(1)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欲擒故纵,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在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最后的山”。(3)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理应先“游”后“感”,而长白山是“最后的山”这一结论是“我”在游后所感,适宜放在后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标题是“最后的山”,但文章前七段都未解释,吊人胃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需要一定的铺垫,前七段中作者层层铺垫,第八段交代原因,水到渠成。再者,结合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先“游”后“感”更合情理,因此将之放在后面更好些。
6.【答案】 (1)赞美之情。长白山有着从温带到极地的如四季一样的自然景观,有着人参等丰富物产。(2)痛惜遗憾之情。长白山的树被砍伐,长白山上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物产失去太多。(3)担忧、惶恐之情。一场飓风能使长白山的部分原始森林毁于一旦,长白山的山地渐渐稀疏,人们无法挽留长白山的美。(4)其中最重要的情感是对长白山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痛惜遗憾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梳理全篇内容,从中摘录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在白山市看到长白山丰富的物产,有赞美之情;游览中看到长白山上的原始森林,作者惊叹于它的神秘和美丽;长白山的环境遭人为破坏严重,作者有惋惜和担忧之情;最后一段,直接表明作者的“惶恐”。文中描述长白山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文字最多,所以重点在表达痛惜遗憾之情。
(三)4. 【答案】C(A 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5.AC(各 2 分)(B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 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6.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1 点 1 分)
10.B(此题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母”“十五”“试”“置”“赐”。译文:“年幼时就有见识,服侍双亲很孝顺,母亲死了,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有名声。参加吏部考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放在优等,赐上舍出身”)
11.D(文中“檄”为声讨之意)
12.A.(“严惩”有误,只是“追究得更加急迫”)
13.(1)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名官吏要挟,县令用镣铐拘禁两名官吏关押在狱中,一个晚上都死了,曾几追问他的罪责。(“持”、“械”、“诘”各1分,句意2分)
(2)增加岁币请求讲和,没有小利,却有大害,替朝廷打算,替朝廷打算,正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一从事省俭,除经营武事以外一切搁置。(“计”、“务”、“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曾几字吉甫,他的祖先是赣州人,迁居河南府。年幼时就有见识,服侍双亲很孝顺,母亲死了,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有名声。参加吏部考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放在优等,赐上舍出身,提拔为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太学博士,授任校书郎。
高宗即位,改任提举湖北,又改任浙西。恰巧兄长曾开为礼部侍郎,和秦桧极力争论和议,秦桧发怒,曾开离职,曾几也罢官。过一个月,授任广西转运副使,调转官职为荆南路。
秦桧死了,起用为浙西提点刑狱、台州知州,政治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名官吏要挟,县令用镣铐拘禁两名官吏关押在狱中,一个晚上都死了,曾几追问他的罪责。有人说:“县令是丞相沈该的门客。”曾几追究得更加急迫。
曾几在天下太平时已担任馆职,离职三十八年又再度任职,胡须鬓发都白了,衣冠壮美。每到和同事聚会,常谈论前辈的言语举止、台阁典章制度,士大夫因此推崇尊重他。诏令写作《神宗宝训》,书完成后,奏报上去,皇帝称赞。代理礼部侍郎。兄长曾楙、曾开都曾经担任礼部副长官,曾几又任这个职位,人们认为是种荣耀。
吴、越地方发大水、地震,曾几举出唐朝贞元年间旧事反复论述上奏,皇 帝肯定他的说法。过了几天对曾几说:“以前所说的陆贽的事很中肯,已派遣漕臣赈济百姓了。”皇上怜悯他事多辛劳,提举玉隆观,这是绍兴二十七年的事。
金人侵犯边塞,朝廷内外大为震惊,皇帝召杨存中和宰相执政在偏殿问话,告知他们将要遣散百官,乘船到海中避难。左仆射陈康伯坚决不同意。杨存中进言:“敌人率全国兵力远道而来,已闯入淮甸,现在正是贤能才智的人奔走都来不及的时刻。臣愿意带头率领将士,面向北方誓死抗敌。”皇帝欢喜,于是议定亲自出征,下诏令进攻讨伐。有想要派遣使臣到敌方请求延缓出兵的,曾几上奏疏进言:“增加岁币请求讲和,没有小利,却有大害,替朝廷打算,正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一从事省俭,除经营武事以外一切搁置。况且前些日子已诏令诸将传递檄文责备金国君臣,像喝斥奴隶,还有什么话可以跟他们讲和呢?”皇帝认为他的话很雄壮。
孝宗接受禅让,曾几又上疏几千字。皇帝将要召见他,他屡次请求告老,于是迁任通奉大夫,退休。乾道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清。
14. 【答案】AE
【解析】 A“全句都是平声,且结尾都押仄韵”不和律诗的要求,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E“情与景平分秋色”错误,首联和颈联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不是单独的写景。
15. 【解析】注意结合全诗尤其是尾联中的“何冀”“忽已晚”和注释中的相关的内容分析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尾联中的“何冀”“忽已晚”和注释中的相关的内容分析情感。
【答案】 全诗描写了一幅静谧山中,春日微雨,清冷静寂的寒食节景象。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回想起少年时的喧哗,感叹此时的寂寞;尾联里,诗人意识到年华已老去,此生更是无所希望,联系到诗人此时境遇,靖康避难南山,可以看出尾联中的这种对人生日暮已无希望的感慨;同时也包含着对国家逢难,自己忆却无所作为只身逃难的悲叹与自责。
16、【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阙”“ 枕藉”“ 既白”。
【答案】(1)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物与我皆无尽也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本句中用来指文章,使用对象错误。②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本句用于邮轮途经香港,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③“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见解高超。本句使用正确。④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留传。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本句使用正确。⑤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后泛指结交了不正派的人。⑥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的利益。本句使用正确。
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近30多页”语义矛盾。D.成分残缺,“择优录取”后加“原则”。故选C。
19、【答案】D【解析】A项“略尽绵薄之力” 表示尽力,是谦辞,不可用于评价对方。B项“殷切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领导对下属,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C项“莅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用在此处不合适。
20.【答案】(1)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2)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
(3)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第一空根据“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第二空根据“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这一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第三空根据“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21、【解析】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
【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22.略
1.【答案】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绝对化)
2.【答案】A(“知音”叙述并不生动详细,意在“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不当)
3.【答案】C(A.“知音”与创作者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生活中”的。B.曲解文意,“他们不注重对原作本身的欣赏”错,原文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D.“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于文无据)
4.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A项,“‘我’始终都是惶恐的”表述有误,刚开始登山时,“我”被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的神秘所吸引,直到看见旷野秃丘,感觉长白山是如此单薄,才感到“惶悚”。C项,“从长白山获取……不允许的”表述有误,原文是“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并非完全禁止。D项,表述不全面,除描写长白山的美景外,还描写了长白山的旷野秃丘;除表达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外,还有强烈的担忧和惶恐。
5.【答案】(1)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欲擒故纵,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在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最后的山”。(3)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理应先“游”后“感”,而长白山是“最后的山”这一结论是“我”在游后所感,适宜放在后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标题是“最后的山”,但文章前七段都未解释,吊人胃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需要一定的铺垫,前七段中作者层层铺垫,第八段交代原因,水到渠成。再者,结合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先“游”后“感”更合情理,因此将之放在后面更好些。
6.【答案】 (1)赞美之情。长白山有着从温带到极地的如四季一样的自然景观,有着人参等丰富物产。(2)痛惜遗憾之情。长白山的树被砍伐,长白山上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物产失去太多。(3)担忧、惶恐之情。一场飓风能使长白山的部分原始森林毁于一旦,长白山的山地渐渐稀疏,人们无法挽留长白山的美。(4)其中最重要的情感是对长白山生态遭受人为破坏的痛惜遗憾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梳理全篇内容,从中摘录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作者在白山市看到长白山丰富的物产,有赞美之情;游览中看到长白山上的原始森林,作者惊叹于它的神秘和美丽;长白山的环境遭人为破坏严重,作者有惋惜和担忧之情;最后一段,直接表明作者的“惶恐”。文中描述长白山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文字最多,所以重点在表达痛惜遗憾之情。
(三)4. 【答案】C(A 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5.AC(各 2 分)(B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 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6.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1 点 1 分)
10.B(此题注意标志性的词语有“母”“十五”“试”“置”“赐”。译文:“年幼时就有见识,服侍双亲很孝顺,母亲死了,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有名声。参加吏部考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放在优等,赐上舍出身”)
11.D(文中“檄”为声讨之意)
12.A.(“严惩”有误,只是“追究得更加急迫”)
13.(1)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名官吏要挟,县令用镣铐拘禁两名官吏关押在狱中,一个晚上都死了,曾几追问他的罪责。(“持”、“械”、“诘”各1分,句意2分)
(2)增加岁币请求讲和,没有小利,却有大害,替朝廷打算,替朝廷打算,正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一从事省俭,除经营武事以外一切搁置。(“计”、“务”、“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曾几字吉甫,他的祖先是赣州人,迁居河南府。年幼时就有见识,服侍双亲很孝顺,母亲死了,粗茶淡饭十五年。进入太学,有名声。参加吏部考试,考官惊异他的文章,放在优等,赐上舍出身,提拔为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太学博士,授任校书郎。
高宗即位,改任提举湖北,又改任浙西。恰巧兄长曾开为礼部侍郎,和秦桧极力争论和议,秦桧发怒,曾开离职,曾几也罢官。过一个月,授任广西转运副使,调转官职为荆南路。
秦桧死了,起用为浙西提点刑狱、台州知州,政治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县令接受贿赂被两名官吏要挟,县令用镣铐拘禁两名官吏关押在狱中,一个晚上都死了,曾几追问他的罪责。有人说:“县令是丞相沈该的门客。”曾几追究得更加急迫。
曾几在天下太平时已担任馆职,离职三十八年又再度任职,胡须鬓发都白了,衣冠壮美。每到和同事聚会,常谈论前辈的言语举止、台阁典章制度,士大夫因此推崇尊重他。诏令写作《神宗宝训》,书完成后,奏报上去,皇帝称赞。代理礼部侍郎。兄长曾楙、曾开都曾经担任礼部副长官,曾几又任这个职位,人们认为是种荣耀。
吴、越地方发大水、地震,曾几举出唐朝贞元年间旧事反复论述上奏,皇 帝肯定他的说法。过了几天对曾几说:“以前所说的陆贽的事很中肯,已派遣漕臣赈济百姓了。”皇上怜悯他事多辛劳,提举玉隆观,这是绍兴二十七年的事。
金人侵犯边塞,朝廷内外大为震惊,皇帝召杨存中和宰相执政在偏殿问话,告知他们将要遣散百官,乘船到海中避难。左仆射陈康伯坚决不同意。杨存中进言:“敌人率全国兵力远道而来,已闯入淮甸,现在正是贤能才智的人奔走都来不及的时刻。臣愿意带头率领将士,面向北方誓死抗敌。”皇帝欢喜,于是议定亲自出征,下诏令进攻讨伐。有想要派遣使臣到敌方请求延缓出兵的,曾几上奏疏进言:“增加岁币请求讲和,没有小利,却有大害,替朝廷打算,正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旦,专一从事省俭,除经营武事以外一切搁置。况且前些日子已诏令诸将传递檄文责备金国君臣,像喝斥奴隶,还有什么话可以跟他们讲和呢?”皇帝认为他的话很雄壮。
孝宗接受禅让,曾几又上疏几千字。皇帝将要召见他,他屡次请求告老,于是迁任通奉大夫,退休。乾道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清。
14. 【答案】AE
【解析】 A“全句都是平声,且结尾都押仄韵”不和律诗的要求,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E“情与景平分秋色”错误,首联和颈联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不是单独的写景。
15. 【解析】注意结合全诗尤其是尾联中的“何冀”“忽已晚”和注释中的相关的内容分析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尾联中的“何冀”“忽已晚”和注释中的相关的内容分析情感。
【答案】 全诗描写了一幅静谧山中,春日微雨,清冷静寂的寒食节景象。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回想起少年时的喧哗,感叹此时的寂寞;尾联里,诗人意识到年华已老去,此生更是无所希望,联系到诗人此时境遇,靖康避难南山,可以看出尾联中的这种对人生日暮已无希望的感慨;同时也包含着对国家逢难,自己忆却无所作为只身逃难的悲叹与自责。
16、【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阙”“ 枕藉”“ 既白”。
【答案】(1)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物与我皆无尽也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本句中用来指文章,使用对象错误。②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本句用于邮轮途经香港,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③“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见解高超。本句使用正确。④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留传。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本句使用正确。⑤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后泛指结交了不正派的人。⑥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的利益。本句使用正确。
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近30多页”语义矛盾。D.成分残缺,“择优录取”后加“原则”。故选C。
19、【答案】D【解析】A项“略尽绵薄之力” 表示尽力,是谦辞,不可用于评价对方。B项“殷切期望”多用于长辈对晚辈或领导对下属,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C项“莅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用在此处不合适。
20.【答案】(1)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2)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
(3)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第一空根据“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的”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然后从该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第二空根据“如果认知对象被贴上正面的标签”这一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那么他就会被“优秀”的光圈笼罩着”;第三空根据“那么他就会被‘消极’的光圈笼罩着”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恶劣的”。
21、【解析】三个判断都是存在条件不够充分的问题,“具备工匠精神”“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的首要条件。
【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