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7-08-24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 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 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 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 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 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 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 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 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 对立提供了思路。
C.“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 意无穷的效果。
D.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
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 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 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 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 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 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 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 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 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 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 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 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 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
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
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 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 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
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 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 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 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 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 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 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 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 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 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 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 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 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 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 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 ,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
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
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 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 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
﹣﹣“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 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 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 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 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
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 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 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 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 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 他 61 岁去 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 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 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 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 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 样的信 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
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 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 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 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 刚、功成身退。晚年的 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 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 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 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 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 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 平定新疆之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 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著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 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 树高易折。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 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 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氏 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 3 栋藏书 楼,多的时候,藏书 30 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 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 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 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立志、行动、遭遇挫折、珍惜时间,这既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 模式。
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并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 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文中多处引用曾国藩家书及原话,多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品质、思想变化、人生经验, 使传文更加客观真实,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D.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建造、第一所兵工学堂的建立等,都凝聚着曾国藩的心血,因此可 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 这个开头显得活泼有趣。
B.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 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C.曾国藩拥有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 原因和根本原因。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 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E.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 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9.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 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 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 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 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 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 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 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 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 对立提供了思路。
C.“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 意无穷的效果。
D.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
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 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 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 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 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 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 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 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 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 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 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 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 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
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
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 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 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
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 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 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 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 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 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 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 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 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 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 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 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 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 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 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 ,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
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
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 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 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
﹣﹣“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 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5.“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 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 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 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
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 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 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 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 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 他 61 岁去 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 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 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 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 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 样的信 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
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 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 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 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 刚、功成身退。晚年的 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 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 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 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 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 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 平定新疆之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 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著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 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 树高易折。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 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 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氏 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 3 栋藏书 楼,多的时候,藏书 30 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 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 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 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立志、行动、遭遇挫折、珍惜时间,这既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也是所有成功人士的 模式。
B.晚年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接受容闳的建议,并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 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文中多处引用曾国藩家书及原话,多角度展示了他的精神品质、思想变化、人生经验, 使传文更加客观真实,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D.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建造、第一所兵工学堂的建立等,都凝聚着曾国藩的心血,因此可 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 这个开头显得活泼有趣。
B.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 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C.曾国藩拥有执著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 原因和根本原因。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 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E.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 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9.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