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二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08-24
语文科试题卷参考答案
1.D (“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是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的看法,作者随后就进行了反驳并在⑤段首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2.C (根据第三段,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因而,C项表述不够准确)
3.A (新月派与创造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不会破坏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根据第二段,若将六经、诸子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将会破坏中国文学完整性和深刻性)
4.【答案】B项3分,选 A,C,D三项中任何一项都不给分。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C顼,不委婉。 D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5.(5分)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全部答对5分)
6. (6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⑤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⑥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写出一条,给2分;写出两条,给4分;写出三条,给6分,没有观点的扣分)
7.A(B.“仍然居住在北京市委奖励给她的房子里”错,是住在国家训练局;C“但是她1995年回国执教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错,参见原文“郎平早有思想准备”等信息;D强加因果关系)
8.C、E(答出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和运动员一起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与原文不符,应是单独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B“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错,这是郎平的愿望;D“她想到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于文无据)
9.八年国外生活经历已经使郎平放下了“世界冠军”头衔,变得踏实了,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2分)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生活使郎平有了更成熟的心理。(2分)
10-12.CBA
10.分析: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外……”等。
11.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12.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而幸免。
13.⑴(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⑵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1)“造”“之礼”“质” (2) “据”“恃”“乖”。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14.DE(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2分),《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2分)。
16【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7、D
18、【答案】C【解析】A,句式杂糅 B项,成分残缺,可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前加“在”; D项,重复赘余,删去“为了”
19【答案】D
20【答案】①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 ②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 ③绝不能以著作等不等身为标准(应该以著作等不等心为标准)
21.答案示例: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当年的风采;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回城市的记忆。让你我共同分享城市过往的美好!(评分标准:扣题2分,修辞手法2分,语言1分。)
22、作文立意参考:
①当前社会依然需要高尚、高洁和高雅,需要用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的灵魂;
②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之源;
③重拾书本,重视阅读,在忙碌中感受宁静,接受真善美对精神的陶冶。……实现中国梦需要正能量的舆论导向……
1.D (“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是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的看法,作者随后就进行了反驳并在⑤段首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2.C (根据第三段,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因而,C项表述不够准确)
3.A (新月派与创造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不会破坏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根据第二段,若将六经、诸子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将会破坏中国文学完整性和深刻性)
4.【答案】B项3分,选 A,C,D三项中任何一项都不给分。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C顼,不委婉。 D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5.(5分)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全部答对5分)
6. (6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⑤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⑥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写出一条,给2分;写出两条,给4分;写出三条,给6分,没有观点的扣分)
7.A(B.“仍然居住在北京市委奖励给她的房子里”错,是住在国家训练局;C“但是她1995年回国执教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错,参见原文“郎平早有思想准备”等信息;D强加因果关系)
8.C、E(答出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A“和运动员一起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与原文不符,应是单独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B“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错,这是郎平的愿望;D“她想到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时期”于文无据)
9.八年国外生活经历已经使郎平放下了“世界冠军”头衔,变得踏实了,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2分)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生活使郎平有了更成熟的心理。(2分)
10-12.CBA
10.分析:此题可通过结构分析来推断。古人为文有时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外……”等。
11.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
12.分析:根据文章第二段,孔颖达并非被人刺探行踪,而是被人刺杀,只因受杨玄感保护而幸免。
13.⑴(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⑵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1)“造”“之礼”“质” (2) “据”“恃”“乖”。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14.DE(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2分),《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2分)。
16【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7、D
18、【答案】C【解析】A,句式杂糅 B项,成分残缺,可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前加“在”; D项,重复赘余,删去“为了”
19【答案】D
20【答案】①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 ②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 ③绝不能以著作等不等身为标准(应该以著作等不等心为标准)
21.答案示例: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当年的风采;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回城市的记忆。让你我共同分享城市过往的美好!(评分标准:扣题2分,修辞手法2分,语言1分。)
22、作文立意参考:
①当前社会依然需要高尚、高洁和高雅,需要用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的灵魂;
②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之源;
③重拾书本,重视阅读,在忙碌中感受宁静,接受真善美对精神的陶冶。……实现中国梦需要正能量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