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7-08-31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
素姑
师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
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地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 ?”素姑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地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14.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4分)
(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2分)
(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2分)
15.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6.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 ”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普遍稳定性的社会。这不仅会少一些可能引爆社会对抗的易燃点,也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站在这个层次上,或许更能理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引来的共鸣。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7.结合文本内容,阐释文中划线句的含义。(6分)
18.请简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的原因。(6 分)
19.请根据文本,谈谈作者对“辞职看世界”这种选择有什么看法。(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的“网”无处不在。有形的如渔网、铁丝网……无形的如互联网、关系网……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
素姑
师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婉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
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地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的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的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 ?”素姑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地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的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14.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4分)
(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2分)
(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2分)
15.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6.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 ”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普遍稳定性的社会。这不仅会少一些可能引爆社会对抗的易燃点,也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站在这个层次上,或许更能理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引来的共鸣。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7.结合文本内容,阐释文中划线句的含义。(6分)
18.请简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的原因。(6 分)
19.请根据文本,谈谈作者对“辞职看世界”这种选择有什么看法。(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的“网”无处不在。有形的如渔网、铁丝网……无形的如互联网、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