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09-04
2017年7月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统一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①情节方面:“别针儿”是线索,贯穿两个相似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小男孩”和“我”的不同遭遇,显出作者构思精巧。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同样是“别针儿”,展现两个银行家的不同的生活态度,展现了“我”践行“小男孩”故事的心理。③主题方面:以小见大,同样的“别针儿”,不同的遭遇,突出主题。(共5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6.“我所发现的生活”:①人的命运常常在细微之处发生转机。小小的“别针儿”改变了“小男孩”的命运;②在一天天貌似相同的生活中也有微妙的差别。同样是捡到“别针儿”,“我”和“小男孩”的遭遇却不相同,“小男孩”感受到生活中的善,“我”却感受到生活中的恶;③生活不可复制,盲目模仿照搬他人的生活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的愚昧;④我把童话当生活的幼稚可笑;⑤我幻想依靠别人的帮助从而不劳而获的可悲;⑥祖辈、父辈用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来要求我们;⑦我们不知变通地刻意寻求祖辈、父辈的成功……
(6分,任答3点即可,每点观点表述清晰明确1分,联系文本或现实简要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7.C
8.AE
9.①制定快递包裹的相关标准;②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③研究更多可降解材料、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④把快递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范畴⑤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配送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⑥培养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共4分,每点1分,答满四点即可。)
10.C
11.D
12.C
13.(1)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5分,疏、侵、尽垦各1分,句意2分)
(2)李汝华又以边防的粮饷不够为由,奏请将全国没有送入内库的税收,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辅佐大臣也帮助说话。(以、税课、助为言各1分,句意2分)
14.DE
15.第一问: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遭谗未能应试的悲哀绝望的心情。(2分)
第二问:“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一事无成,真是可悲。(2分)“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则是虚写,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泪眼相对的情状,进一步抒发悲苦的心情。(2分)
16.(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砯崖转石万壑雷(共5分,每空1分)
17.D
18.B
19.B
20.答案:①筷子的摆放有讲究②筷子的使用也有讲究③但也不可取位过低
(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表述,只要与上下文内容相符亦可)
21.构图特点:京剧脸谱化的篮球外形,内藏“二龙戏珠”图案(3分,脸谱、篮球、“二龙戏珠”图案,每点1分)
寓意:脸谱化的篮球象征篮球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尚美精神的融合;(1分)“二龙戏珠”,象征篮球运动中双方运动员之间的激烈争夺。(1分)
22.略
【参考泽文】
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考中进士。授任兖州推官。曾经弹劾兵部尚书郑洛不称职。到李汝华出京检查甘肃的边防事务,郑洛正在经营西部的事情,主张军事上议和。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
不久,他调任太常少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昌、赣州地区。当时税使四出,朝议征收关隘、渡口的税银输往内府。李汝华认为此税本为军饷,极力争辩,要求停止此项动议。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把锐银交付福王府),不能达到定额。李汝华多次和朝廷大臣一起谏诤,只减去四分之一。等到福王到了封地后,皇帝下诏允许福王自己派使者督催租税,所到之处受到骚扰。内使阎时到汝州,打死了两个人。李汝华请求遵照祖先的制度将这些事归属有关官员处理,全部撤回派出去的使者,朝廷没有采纳。京城周围、山东地区发生大饥荒,由于李汝华的进言,朝廷拿出仓库的粮食平价出售,并拿出银子来救济百姓。李汝华又上奏实行救荒几项事,两地依靠这些得以度过灾荒。在这之前,山东饥荒,免除一年税七十万,这年又全部免除(税)一百七十多万。李汝华又以边防军饷赶不上为由,建议全国各地税款还没有送到内库的,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宰相也帮助他进言。奏疏三次递上,皇帝没有批复。
辽东发生战事,突然增加军饷三百万。李汝华多次请求拿出内库的钱粮没有成功,就借用了南京库藏的钱粮,搜寻全国各地仓库多余的积蓄,征收多年的拖欠赋税,裁减工匠的口粮,开创了新事例。辽东巡抚周永春请求增加兵马、赋税,李汝华提议:全国的田赋,除贵州之外,每亩增加白银三厘五毫,可以得到二百万两军饷。先后三次增加赋税,共达五百二十多万两白银,于是成为每年的数额。当时,内库中的钱粮堆积得像山一样,朝廷大臣请求拨出一些,朝廷都没有答应。管财政的大臣没有办法,就采取了所有不遵守礼法的办法,苛刻地向百姓搜刮。而掌权大臣征兵,竟然远达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导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带头造反,连年用兵作战。
李汝华通晓事理,勤勉机敏,在朝中不结党不勾结偏袒。在户部做官很久,对于国家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各方面大政方针,都竭尽心力裁度调剂。年成连年歉收,常常主张宽缓怜悯,唯独增加赋税的意见不能尽力坚持,使各方白白耗费,造成内外交相骚扰作乱的局面。天启元年,李汝华生病请求退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退休。去世,谥号恭敏。
1.C
2.B
3.D
4.B
5.①情节方面:“别针儿”是线索,贯穿两个相似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小男孩”和“我”的不同遭遇,显出作者构思精巧。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同样是“别针儿”,展现两个银行家的不同的生活态度,展现了“我”践行“小男孩”故事的心理。③主题方面:以小见大,同样的“别针儿”,不同的遭遇,突出主题。(共5分,答对1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6.“我所发现的生活”:①人的命运常常在细微之处发生转机。小小的“别针儿”改变了“小男孩”的命运;②在一天天貌似相同的生活中也有微妙的差别。同样是捡到“别针儿”,“我”和“小男孩”的遭遇却不相同,“小男孩”感受到生活中的善,“我”却感受到生活中的恶;③生活不可复制,盲目模仿照搬他人的生活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的愚昧;④我把童话当生活的幼稚可笑;⑤我幻想依靠别人的帮助从而不劳而获的可悲;⑥祖辈、父辈用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来要求我们;⑦我们不知变通地刻意寻求祖辈、父辈的成功……
(6分,任答3点即可,每点观点表述清晰明确1分,联系文本或现实简要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7.C
8.AE
9.①制定快递包裹的相关标准;②优化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降低包装能耗;③研究更多可降解材料、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④把快递货运配送节点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范畴⑤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有效管控配送车辆和司机的驾驶行为,降低油耗;⑥培养消费者的包装回收习惯。(共4分,每点1分,答满四点即可。)
10.C
11.D
12.C
13.(1)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5分,疏、侵、尽垦各1分,句意2分)
(2)李汝华又以边防的粮饷不够为由,奏请将全国没有送入内库的税收,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辅佐大臣也帮助说话。(以、税课、助为言各1分,句意2分)
14.DE
15.第一问: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遭谗未能应试的悲哀绝望的心情。(2分)
第二问:“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一事无成,真是可悲。(2分)“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则是虚写,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泪眼相对的情状,进一步抒发悲苦的心情。(2分)
16.(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砯崖转石万壑雷(共5分,每空1分)
17.D
18.B
19.B
20.答案:①筷子的摆放有讲究②筷子的使用也有讲究③但也不可取位过低
(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表述,只要与上下文内容相符亦可)
21.构图特点:京剧脸谱化的篮球外形,内藏“二龙戏珠”图案(3分,脸谱、篮球、“二龙戏珠”图案,每点1分)
寓意:脸谱化的篮球象征篮球运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尚美精神的融合;(1分)“二龙戏珠”,象征篮球运动中双方运动员之间的激烈争夺。(1分)
22.略
【参考泽文】
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考中进士。授任兖州推官。曾经弹劾兵部尚书郑洛不称职。到李汝华出京检查甘肃的边防事务,郑洛正在经营西部的事情,主张军事上议和。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
不久,他调任太常少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昌、赣州地区。当时税使四出,朝议征收关隘、渡口的税银输往内府。李汝华认为此税本为军饷,极力争辩,要求停止此项动议。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把锐银交付福王府),不能达到定额。李汝华多次和朝廷大臣一起谏诤,只减去四分之一。等到福王到了封地后,皇帝下诏允许福王自己派使者督催租税,所到之处受到骚扰。内使阎时到汝州,打死了两个人。李汝华请求遵照祖先的制度将这些事归属有关官员处理,全部撤回派出去的使者,朝廷没有采纳。京城周围、山东地区发生大饥荒,由于李汝华的进言,朝廷拿出仓库的粮食平价出售,并拿出银子来救济百姓。李汝华又上奏实行救荒几项事,两地依靠这些得以度过灾荒。在这之前,山东饥荒,免除一年税七十万,这年又全部免除(税)一百七十多万。李汝华又以边防军饷赶不上为由,建议全国各地税款还没有送到内库的,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宰相也帮助他进言。奏疏三次递上,皇帝没有批复。
辽东发生战事,突然增加军饷三百万。李汝华多次请求拿出内库的钱粮没有成功,就借用了南京库藏的钱粮,搜寻全国各地仓库多余的积蓄,征收多年的拖欠赋税,裁减工匠的口粮,开创了新事例。辽东巡抚周永春请求增加兵马、赋税,李汝华提议:全国的田赋,除贵州之外,每亩增加白银三厘五毫,可以得到二百万两军饷。先后三次增加赋税,共达五百二十多万两白银,于是成为每年的数额。当时,内库中的钱粮堆积得像山一样,朝廷大臣请求拨出一些,朝廷都没有答应。管财政的大臣没有办法,就采取了所有不遵守礼法的办法,苛刻地向百姓搜刮。而掌权大臣征兵,竟然远达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导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带头造反,连年用兵作战。
李汝华通晓事理,勤勉机敏,在朝中不结党不勾结偏袒。在户部做官很久,对于国家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各方面大政方针,都竭尽心力裁度调剂。年成连年歉收,常常主张宽缓怜悯,唯独增加赋税的意见不能尽力坚持,使各方白白耗费,造成内外交相骚扰作乱的局面。天启元年,李汝华生病请求退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退休。去世,谥号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