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7-09-05
襄汾中学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A (偷换概念原文是说 “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2.C (C“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3.C (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4.C (行李:出使的人)(3分)
5.B(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C.“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语气副词,还是,后者是代词,这)(3分)
6.B(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3分)
7.A 不是纪传体是编年体(3分)
8.(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5分。许、济、版、所知各1分,大意1分)
9.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10.A(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有误,只有男子到了二十岁才行“加冠之礼”。)
11.C(理解有误。原文是说苏易简借实验欹器这件事情劝诫皇上,告诫皇上要“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而非皇上劝诫苏易简。)
12.遇上郊祀典礼,易简担任礼仪使。这之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会、充、先是、故事”各1分,语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善,选拔为甲科之首。授职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
淳化元年,遭父丧。易简续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有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古代一种计时个工具)。皇上暗地听说这件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苏易简)取来试玩。易简奏:“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败。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遇上(碰上、恰逢)郊祀典礼,易简充任(担任)礼仪使。这之前(先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先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下达诏书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
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由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写文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诰命,非常刻苦磨练。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大政。
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正遇上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何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其母薛氏以杀死父亲挚友严厉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苏易简任参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
13.B 14.B 15.D 16.A
17.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谋反呢?
“裂”“王”“疏”补出主语,倒装句式,各1分。
译文:
汉十一年,高后诛杀了淮阴侯,淮南王黥布因此内心恐惧,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窥探邻郡是否有危急情况。
黥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与中大夫贲赫家是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黥布爱妾在医师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爱妾就把他们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淮南王怀疑她跟贲赫有淫乱关系。贲赫害怕,借口有病(不去见他)。淮南王更加愤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黥布叛变,就坐着驿车前往长安。黥布派人追赶,没有追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发,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帝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说了这件事。相国说: “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淮南王黥布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告发自己要叛变,本来就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汉朝的使者又来了,很有侦察他情况的样子,就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帝就释放了贲赫,任命他为将军。
皇帝召见将领们问道: “黥布造反,拿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个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来原楚国令尹询问这件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应该造反。”滕公说:“皇帝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造反呢?”令尹说:“前几年杀了彭越,前年又杀了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黥布自然会怀疑祸患会牵连到自身,因而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报告皇帝,说: “我的门客原楚国的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黥布的事)可以问问他。”皇帝就召见了薛公问他。薛公回答说:“黥布造反是不足为怪的。如果黥布采用上策,山东地区就不是汉朝所有了;采用中策,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采用下策,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皇帝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齐国,夺取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和赵国坚守他们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朝所有了。” “什么是中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韩国,夺取魏国,占有粮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 “什么是下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下蔡,把贵重财物搬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朝就平安无事了。”皇帝说:“他会采用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 “采用下策。”皇帝说:“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却要采用下策呢?” 薛公说: “黥布原来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更不为后世子孙考虑,所以说他会采用下策。”皇帝说:“说得好。”赐封薛公为千户。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帝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黥布。
18.B (间,从小路)
19.B (①是志向远大,④是被迫出战,⑥是兵败被擒)
20.C
21.D (潘美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2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期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遇”“厚”“期”各1分,被动句1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23.AD(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2分,两项4分)
24.(5分)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25.(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每空1分)
26.C(“用来…”,其余“…的原因” )
27.D(名做动;意动;名做状;使动)
28.A ( B定语后置C被动D省略句)
29.D 解析 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①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褒贬失当,因为傅园慧不是干坏事。②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望文生义。③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正确。④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不合语境。⑤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使用正确。⑥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
30.AD(两个选项全对得2分) 解析 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B项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C项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D项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E项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31.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项“近30多页”语义矛盾,把“近”或“多”删去一个即可。D项成分残缺,应在“择优录取”后加“原则”。
32.D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将“男单羽毛球”改为“羽毛球男单”;主客颠倒,“留下”的主动者和受动者语序颠倒,应改为“精彩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B项句式杂糅,“围绕……中心”和“以……为中心”选用其一即可。C项“防止”与“免遭”合用,否定失当,不合逻辑。
33.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那深度很罕见”“并非不合理”两者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A项;“系石头”和“离开湖底”两者是条件关系,后面是对“用石头测深度”的原理的解释,可以用“因为”;最后一空主要是退一步讲,用“不妨”合适,综合选择,B项符合语境。
四、作文
首先审读材料涉及问题和事情:对地名洋化的思考。“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突出本次作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既有明显的立意倾向,又留给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间。
其次“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综合立意。根据“新兴建筑偏爱洋名”“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洋化”持否定态度。当然也不是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共识”,这势必会束缚了学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况且对“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见也未必符合生活实际。故既可赞同主流意识,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独出机杼,赞同“地名洋化”。
最后选择和权衡,综合思辨立意。
1.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贊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
(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在权衡后综合立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完成该文。
1.A (偷换概念原文是说 “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2.C (C“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3.C (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4.C (行李:出使的人)(3分)
5.B(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C.“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前者是语气副词,还是,后者是代词,这)(3分)
6.B(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3分)
7.A 不是纪传体是编年体(3分)
8.(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5分。许、济、版、所知各1分,大意1分)
9.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10.A(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有误,只有男子到了二十岁才行“加冠之礼”。)
11.C(理解有误。原文是说苏易简借实验欹器这件事情劝诫皇上,告诫皇上要“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而非皇上劝诫苏易简。)
12.遇上郊祀典礼,易简担任礼仪使。这之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会、充、先是、故事”各1分,语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善,选拔为甲科之首。授职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
淳化元年,遭父丧。易简续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有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古代一种计时个工具)。皇上暗地听说这件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苏易简)取来试玩。易简奏:“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败。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业,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遇上(碰上、恰逢)郊祀典礼,易简充任(担任)礼仪使。这之前(先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先例),请以宣祖、太祖一同享祀。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得任为知州、通判。下达诏书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
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由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写文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诰命,非常刻苦磨练。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于是参与大政。
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正遇上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何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其母薛氏以杀死父亲挚友严厉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苏易简任参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
13.B 14.B 15.D 16.A
17.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谋反呢?
“裂”“王”“疏”补出主语,倒装句式,各1分。
译文:
汉十一年,高后诛杀了淮阴侯,淮南王黥布因此内心恐惧,暗中派人部署集结军队,窥探邻郡是否有危急情况。
黥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医师的家与中大夫贲赫家是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黥布爱妾在医师家饮酒。爱妾侍奉淮南王,闲谈之中,称赞贲赫是个情性谨厚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爱妾就把他们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了他。淮南王怀疑她跟贲赫有淫乱关系。贲赫害怕,借口有病(不去见他)。淮南王更加愤怒,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黥布叛变,就坐着驿车前往长安。黥布派人追赶,没有追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发,说黥布有造反的迹象,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帝看了他的报告,对萧相国说了这件事。相国说: “黥布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恐怕是和他结有怨仇的人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侦察淮南王。”淮南王黥布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告发自己要叛变,本来就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汉朝的使者又来了,很有侦察他情况的样子,就杀了贲赫全家,起兵反叛。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帝就释放了贲赫,任命他为将军。
皇帝召见将领们问道: “黥布造反,拿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个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来原楚国令尹询问这件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应该造反。”滕公说:“皇帝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他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造反呢?”令尹说:“前几年杀了彭越,前年又杀了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黥布自然会怀疑祸患会牵连到自身,因而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报告皇帝,说: “我的门客原楚国的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黥布的事)可以问问他。”皇帝就召见了薛公问他。薛公回答说:“黥布造反是不足为怪的。如果黥布采用上策,山东地区就不是汉朝所有了;采用中策,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采用下策,陛下就可高枕无忧了。”皇帝问:“什么是上策?”薛公回答说: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齐国,夺取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和赵国坚守他们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朝所有了。” “什么是中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吞并韩国,夺取魏国,占有粮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难以预料了。” “什么是下策?” “向东攻取吴国,向西攻取下蔡,把贵重财物搬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汉朝就平安无事了。”皇帝说:“他会采用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 “采用下策。”皇帝说:“他为什么不采用上中策却要采用下策呢?” 薛公说: “黥布原来是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更不为后世子孙考虑,所以说他会采用下策。”皇帝说:“说得好。”赐封薛公为千户。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帝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黥布。
18.B (间,从小路)
19.B (①是志向远大,④是被迫出战,⑥是兵败被擒)
20.C
21.D (潘美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2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期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遇”“厚”“期”各1分,被动句1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达了谷口。望见谷口无救兵,就捶胸悲恸。只能接着率部下兵士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23.AD(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2分,两项4分)
24.(5分)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25.(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每空1分)
26.C(“用来…”,其余“…的原因” )
27.D(名做动;意动;名做状;使动)
28.A ( B定语后置C被动D省略句)
29.D 解析 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①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褒贬失当,因为傅园慧不是干坏事。②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望文生义。③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正确。④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不合语境。⑤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使用正确。⑥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
30.AD(两个选项全对得2分) 解析 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B项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C项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D项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E项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31.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项“近30多页”语义矛盾,把“近”或“多”删去一个即可。D项成分残缺,应在“择优录取”后加“原则”。
32.D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将“男单羽毛球”改为“羽毛球男单”;主客颠倒,“留下”的主动者和受动者语序颠倒,应改为“精彩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赞叹这场巅峰对决”。B项句式杂糅,“围绕……中心”和“以……为中心”选用其一即可。C项“防止”与“免遭”合用,否定失当,不合逻辑。
33.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那深度很罕见”“并非不合理”两者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A项;“系石头”和“离开湖底”两者是条件关系,后面是对“用石头测深度”的原理的解释,可以用“因为”;最后一空主要是退一步讲,用“不妨”合适,综合选择,B项符合语境。
四、作文
首先审读材料涉及问题和事情:对地名洋化的思考。“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突出本次作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既有明显的立意倾向,又留给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间。
其次“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综合立意。根据“新兴建筑偏爱洋名”“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洋化”持否定态度。当然也不是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共识”,这势必会束缚了学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况且对“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见也未必符合生活实际。故既可赞同主流意识,否定“地名洋化”;也可独出机杼,赞同“地名洋化”。
最后选择和权衡,综合思辨立意。
1.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2.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崇。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3.贊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
(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在权衡后综合立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完成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