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安徽省合肥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7-09-19
参看答案
1. 【答案】D
【解析】A中“平铺直叙”错误,小说情节一波三折;B中“信赖和赏识”无中生 有;C中“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理解错误。
2.【答案】①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最后两天时间就修好了围墙。
②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
③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补充:不答③,答“才华无法施展”等一样可以:尽管辛勤,但因“娃娃脸”不被人信任;尽管围墙大受专家好评,但因级别低,“没权参会”)
3.【答案】①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的呼应;
②在情节上,结尾是对一波三折的情节的收章,使情节更加完整,更富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③在主题上,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如夸夸其谈、以貌取人、无功请赏等的批判,也体现出作者对因“权力阶层意识”产生的重身份、轻实干的荒谬思维的嘲讽;(反向回答:“小说褒扬了热情实干、不计得失的精神”一样可以)
④在形象上,那四个让人“温暖如春”的炭火盆既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透过这一形象读出一层悲凉之意。(6分,1点2分,2点4分,3点6分;意思对即可。)
4. 【答案】B
【解析】A项“正常的户外活动都不能开展”错,原文中专家建议“尽量少”和“做好防护”。C项两则材料中专家的观点大同小异。D项“报道的角度、内容也各不相同”有误,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侧重分析了雾霾的成因。
5. 【答案】A E
【解析】B项错在“都出现在南部县市”,原文是“几乎”;C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原文是“河北省1月份雾霾天气频发除了与冷空气弱、风速小有关外,前期降雪多引发近地层空气湿度大也成为原因之一”。D项在一段时期内大范围的气溶胶(污染物)的排放变化不会很大的情况下,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才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控制,要形成雾霾,单有气象条件是不够的。
6.【答案】(1)雾霾的成因:气象条件;地理条件;污染物排放。(2)建议:就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就社会而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研究,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7.【答案】B
【解析】抓住“还第”“息女”“曰”“胡足恤”等几个常用表达,判断句群。
8.【答案】C
【解析】在封建时代,嫔妃不算皇帝的妻子,因此她们的兄弟不能称国舅。
9.【答案】A
【解析】“却因为和李家有亲戚关系,在征辽途中转而主动投靠李渊父子”不正确,原文并没有指出他是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与他投靠李渊有直接因果关系。
10. 【答案】(1)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受贿的丑闻呢?(“自鉴” “有以……者”“贪冒”译对各1分,句意2分。)
(2)长孙顺德向来生活不羁,放纵自己不受约束,到此时他强自克制改变态度处理政事,因严明被称赞。(“素”“侈放”“折节”译对各1分,句意2分。)
11. 【答案】CE
【解析】C项“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项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12.【答案】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13. 【答案】(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4)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 【答案】B 【解析】1245有误
15. 【答案】D
【解析】A. 搭配不当,“培养……认知 ”搭配不当,应该是“培养…信念”。 B.成分残缺,在“……的奠基”后加“的理念”。C. 句式杂糅、成分残缺,去掉“建成”,并在“等”后面加上“信用信息”。
16. 【答案】B  
【解析】A.“鼎力相助”是敬辞,使用不当。C.“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 D.“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
17. 【答案】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 ③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说服人(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
18. 【答案】答案示例一:喜欢殷译。①内容忠实原诗,句数与原诗相同(四句);②句式整齐,类似古代五言律诗;③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记诵;④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兴译在这些方面没有殷译做得好。
答案示例二:喜欢兴译。①内容稍有改动,紧扣诗歌题目;②句式灵活有变,符合新诗的要求;③为了突出主题,将原诗四句译为六句,有一定的创造性;④大体押韵,容易上口。殷译在这些方面没有兴译做得好。
【评分参考】答出两条理由即可,每条理由解说合理恰当、语句通畅给4分。与另外一种译法的比较2分。考生如答出其它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19.【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材料写作,对于材料中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如本题选择关注身边的报纸边角的广告,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我们常常为没有重视某些细节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写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我们也常常为一些细节而感动,比如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就是细节的重要性。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参考译文】
长孙顺德,是文德顺圣皇后的族叔。顺德在隋朝的时候任职右勛卫,本应参与征讨辽的战役,却逃往太原(投靠李渊),后一直被李渊信任厚待。当时(隋朝各地)很多盗匪一齐作乱,各郡县各自招兵买马以应对。李世民将起兵,命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在外招揽人才,号称是应对反贼,数量多达数万人,于是按屯编结队伍。大将军府建立起来后,任命长孙顺德为统军,长孙顺德随军讨平霍邑、击破临汾、攻克绛郡,立下战功。不久,与刘文静在潼关攻打屈突通,屈突通将要逃奔洛阳,长孙顺德追至桃林,将屈突通擒获送到京师,于是平定了陕县。李渊登基后,任命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后讨伐李建成余党有功,唐太宗即位,授予他食邑一千二百户,把宫女赐给他,下诏允许他在禁宫之内留宿。
不久后因为接受贿赂被有司弹劾,唐太宗説:“顺德是开国元勛,又是外戚,地位、爵禄已经够丰厚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审察自己,有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作为,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国库,何至于出了贪污受贿的丑闻呢?”于是赐给他几十匹丝绢想让他产生愧疚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説:“顺德因为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太宗説:“假使是有廉耻之心的人,得到赏赐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仍不能(使他醒悟),那他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因为与他有来往而获罪,被取消官职和爵位贬为平民。年末时,唐太宗翻阅功臣图,看到长孙顺德画像,怜悯他,于是派宇文士及前往看望长孙顺德,长孙顺德当时精神颓废,一副醉态,于是皇帝下诏让他担任泽州刺史,恢复了他的爵和位食邑。长孙顺德以往生活不羁,放纵自己不受约束,到此时他强自克制改变态度处理政事,因严明被称赞。原先,一些官吏常私下(向百姓)索要馈赠,长孙顺德抓住他们后处罚毫不留情,于是被人称为好官。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在本郡之内占有数十顷好田,长孙顺德一齐上报并且追回田地分给贫穷百姓。后来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回家,又丧失了儿女,感到很痛苦,唐太宗听到后很轻视他,对房玄龄说:“顺德没有慷慨的气节,因为儿女的爱牵累以至于现在得了病,有什么值得体恤的呢?”不久长孙顺德去世,唐太宗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赐谥号襄。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年中,加赠开府仪同叁司。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