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一中2018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09-19
参考答案
1.D(强加因果。“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是“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的原因,与前面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
2.B(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说一些机遇的因素,像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从而证明我们难以推演未来。)
3.C(科学也是相对性至上,而且强加因果。)
4. D“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
5.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 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6. 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悲慨。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7.EC(A项“具有真实感”不是倒叙的作用。B项被吸引的原因不止这些。D与原文不符。)(每点2分,共4分)
8.① 内容上:第一处写铁锤敲打声,强调铁匠熟练的技艺,渲染打铁时的热烈的氛围,展现劳作的美好场景。第二处再写铁锤敲打声说明“我”深受感染,重新振作,燃起生活的勇气。这两次描写层层深入的写出“我”的体验和感受。② 在情节上,两次写“当,当———当,当”,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容上两点3分,情节1分,共4分)
9.① 铁匠的生活代表的是简单、纯朴的传统文明。(1分)② “我”象征受现代文明洗礼的一类人。(1分)③ 小说借赞美铁匠,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呼唤追求生活本真。(2分)④ 坚信现代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不忘初心,本分地劳动必将收获未来。(1分)(意思对即可)
10.B(衅:间隙、破绽)
11.C(“有时也指上级下达的文书”错,“诏书”为皇帝专用。)
12.C(“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有误)
13.(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译出大意给 3分;“按治”“寝”两处,每译对一处分1分)
(2)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译出大意给3分;“居”“除服”两处,每译对一处分1分)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不举行祭礼,(期间)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以日易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
14.AB(A“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 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5分)
15.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16.(1)圣人无常师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7.(3分)B(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出自《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④错误。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3分)C(A.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B.句式杂糅,去掉“系因”的“因”;D,缺少主语,去掉“经过”)
19.(3分)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脆弱”和“有思想”可知,此处表示转折,排除A项。前面是“用不着宇宙毁灭”,后面是“宇宙毁灭”,应该是转折的假设。⑤是对死亡高贵的原因的解释,最后一处是对全段的总结,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综合看来C项最合适。)
20.①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1分)②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2分)③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2分)
21.(6分)②法官从那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一定就会专心办案;(3分)③司法改革要成功,我们不一定只能从解放法官入手。(3分)
22.作文(60分)(参照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1)倡导阅读,功不可没
① “丢书”引领阅读之风
② 点燃社会的阅读之火
③ 重拾“全民阅读”的风气
④ 丢下万卷书,引得“悦读”来
⑤ 让书香氤氲我们的生活
⑥ 带着书香上路
(2)愿望虽好,方式欠佳
① “丢书公益”还需要理性把关
② “丢书”并非高尚之举
③ 阅读不是“丢书大作战”
④ 阅读非儿戏,丢书乃浮云
⑤ “丢书大作战”需走好“最后一公里”
(3)丢书作秀,可以休矣
① “丢书作秀”,可以休矣
② 阅读无须“挂羊头卖狗肉”
③ 营销做得好,不如书的质量高
1.D(强加因果。“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是“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的原因,与前面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
2.B(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说一些机遇的因素,像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从而证明我们难以推演未来。)
3.C(科学也是相对性至上,而且强加因果。)
4. D“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
5.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 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6. 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悲慨。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7.EC(A项“具有真实感”不是倒叙的作用。B项被吸引的原因不止这些。D与原文不符。)(每点2分,共4分)
8.① 内容上:第一处写铁锤敲打声,强调铁匠熟练的技艺,渲染打铁时的热烈的氛围,展现劳作的美好场景。第二处再写铁锤敲打声说明“我”深受感染,重新振作,燃起生活的勇气。这两次描写层层深入的写出“我”的体验和感受。② 在情节上,两次写“当,当———当,当”,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容上两点3分,情节1分,共4分)
9.① 铁匠的生活代表的是简单、纯朴的传统文明。(1分)② “我”象征受现代文明洗礼的一类人。(1分)③ 小说借赞美铁匠,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呼唤追求生活本真。(2分)④ 坚信现代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不忘初心,本分地劳动必将收获未来。(1分)(意思对即可)
10.B(衅:间隙、破绽)
11.C(“有时也指上级下达的文书”错,“诏书”为皇帝专用。)
12.C(“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有误)
13.(1)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译出大意给 3分;“按治”“寝”两处,每译对一处分1分)
(2)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译出大意给3分;“居”“除服”两处,每译对一处分1分)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不久)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这时郭千里(被)授职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不举行祭礼,(期间)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以日易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
14.AB(A“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 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5分)
15.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16.(1)圣人无常师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7.(3分)B(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出自《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④错误。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18.(3分)C(A.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B.句式杂糅,去掉“系因”的“因”;D,缺少主语,去掉“经过”)
19.(3分)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脆弱”和“有思想”可知,此处表示转折,排除A项。前面是“用不着宇宙毁灭”,后面是“宇宙毁灭”,应该是转折的假设。⑤是对死亡高贵的原因的解释,最后一处是对全段的总结,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综合看来C项最合适。)
20.①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1分)②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2分)③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2分)
21.(6分)②法官从那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一定就会专心办案;(3分)③司法改革要成功,我们不一定只能从解放法官入手。(3分)
22.作文(60分)(参照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1)倡导阅读,功不可没
① “丢书”引领阅读之风
② 点燃社会的阅读之火
③ 重拾“全民阅读”的风气
④ 丢下万卷书,引得“悦读”来
⑤ 让书香氤氲我们的生活
⑥ 带着书香上路
(2)愿望虽好,方式欠佳
① “丢书公益”还需要理性把关
② “丢书”并非高尚之举
③ 阅读不是“丢书大作战”
④ 阅读非儿戏,丢书乃浮云
⑤ “丢书大作战”需走好“最后一公里”
(3)丢书作秀,可以休矣
① “丢书作秀”,可以休矣
② 阅读无须“挂羊头卖狗肉”
③ 营销做得好,不如书的质量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