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10-01
2017~2018学年高三上期第一次周考语文答案
1、 选D(“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 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2.选C (“‘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3.选D(“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4.选D (“幸”是“帝王到达某地”的意思。)
5.选C 试题分析:此题“破”的主语是“盖嘉运”,故排除A、B;“经略”的宾语是“吐蕃”,又排除了D。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6、选B(文中“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表明,给犯死罪的杨浚免死流放,是唐玄宗的本意。裴耀卿的建议是“停减”“杖六十”。)
7.选C(过:超过)
8.选B(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C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是突出其“惠爱”;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9.选D
10.选D(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
11.(1)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5分)
(2)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5分)
(3)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
(5分)
12.选C(A石破天惊:指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误用于消息惊人。B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C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救助。D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13.选D(A.成分残缺,由于句首的状语淹没了主语,导致谓语“引起”缺失了陈述的对象;B、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学生”,后一句的主语暗换成了“考场满分作文”;C、搭配不当,“执掌”与“主教练”不搭配。
14.答案:D例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项中“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屋定居,故选D项。A项“兄”是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B项“险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明”是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15.D
16.B(乞归养 :父母年事渐高,朝廷官员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以尽孝道。)
17.D(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8.B(“典边”:“典”有掌管、镇守之意。“典边”在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例如:《后汉书•袁安传》:(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19.答案 D(解析: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20.答案 C(解析: 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中性词。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
21.答案 B(解析: A项,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可改为“顾此失彼”。B项,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C项,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应为“自行其是”。D项,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用来形容风调雨顺。)
22.答案 C(解析: A项,穷家富路:居家可以俭省些,而外出最好多带些钱物,以备不时之需。B项,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改革。C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D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3.选D(“既……也……”表并列关系,“既……更……”表递进关系,而语段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的重要性,故选D。)
24.答案:D
25.B
26.答案 A
解析:语段的总话题是对“文学反映时代”这一理念的争论,横线的上文讲的是现代文学“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在题目所给六句话中,③提到“超越时代”,因此此句排在首位最佳,据此排除C、D两项。②和⑤从正面阐述,①和④举例论证,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一】
裴耀卿,是赠户都尚书裴守真的儿子。小时候很聪明,几岁就会做文章,二十岁即任秘书正字,不久补任为相王府典签。开元初年,不断升迁做了长安令。长安以前有配户和市之法,(即以政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百姓深受其苦。裴耀卿到任后,一切所需专征豪富之家,并预先给钱,就杜绝了奸邪欺瞒的弊病。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当年,唐玄宗东巡,裴耀卿亲自应办财物,处理得当。又历任宣州、冀州二州刺史,都有善政。
开元二十年(732年),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接受诏令讨伐契丹,唐玄宗命裴耀卿担任信安王李祎副将。不久,又让裴耀卿带着绢20万匹去分赐立功的奚首领。裴耀卿对人说:“夷虏贪婪残暴,现在带着财物丝帛,深入敌人部落,不可以不多加防备。”即先派人与奚各酋长约定时间,然后分道同时前往给赏,一天时间给付完毕。当时,突厥、室韦等部果然谋图抢劫财物侵袭他们,等他们到了,裴耀卿已经回去了。
裴耀卿迁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连绵大雨损害庄稼,京城谷贵。为了减轻京城负担,唐玄宗准备迁往东都洛阳,单独召见裴耀卿询问赈灾办法。裴耀卿奏请唐玄宗开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话,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充转运使。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却说:“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求得个人的恩宠,难道可以吗?”
开元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当时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犯死罪。唐玄宗特为他减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上书劝谏说:“我认为刺史、县令,与其他官吏不一样。刺史,是人民父母,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要他们脱衣受鞭打,太过侮辱。又加上现在暑热难耐,倘若因杖责而死,又有违圣上贤明宽宥的意思。切盼凡是刺史、县令在本部以及盛夏生长之时所定的杖刑,一并停止。”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件事之后不久,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而还。唐玄宗特加封他为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令他抗御吐蕃。但盖嘉运接到任命后恃功恃宠,日夕宴饮,不及时赴任。裴耀卿密奏唐玄宗,说:“我见盖嘉运立功破贼,确实勇敢强劲,然而他近日言语行为,颇有夸耀骄矜之色,臣深以为忧。假如不能调换将帅,那就该下诏严命,督促限期到任。”疏上奏到朝廷,皇帝就催促盖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改任尚书右仆射。一年后,裴耀卿去世,终年63岁。赠授太子太傅,谥号“文献”。
【参考译文二】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享年四十六岁去世。
四作文文题解析: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
1、 选D(“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 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2.选C (“‘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3.选D(“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4.选D (“幸”是“帝王到达某地”的意思。)
5.选C 试题分析:此题“破”的主语是“盖嘉运”,故排除A、B;“经略”的宾语是“吐蕃”,又排除了D。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6、选B(文中“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表明,给犯死罪的杨浚免死流放,是唐玄宗的本意。裴耀卿的建议是“停减”“杖六十”。)
7.选C(过:超过)
8.选B(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C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是突出其“惠爱”;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9.选D
10.选D(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
11.(1)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5分)
(2)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5分)
(3)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
(5分)
12.选C(A石破天惊:指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媒体多误用于消息惊人。B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C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救助。D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13.选D(A.成分残缺,由于句首的状语淹没了主语,导致谓语“引起”缺失了陈述的对象;B、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学生”,后一句的主语暗换成了“考场满分作文”;C、搭配不当,“执掌”与“主教练”不搭配。
14.答案:D例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D项中“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屋定居,故选D项。A项“兄”是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B项“险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明”是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15.D
16.B(乞归养 :父母年事渐高,朝廷官员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以尽孝道。)
17.D(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18.B(“典边”:“典”有掌管、镇守之意。“典边”在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例如:《后汉书•袁安传》:(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19.答案 D(解析: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20.答案 C(解析: 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中性词。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
21.答案 B(解析: A项,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可改为“顾此失彼”。B项,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C项,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应为“自行其是”。D项,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用来形容风调雨顺。)
22.答案 C(解析: A项,穷家富路:居家可以俭省些,而外出最好多带些钱物,以备不时之需。B项,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改革。C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D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3.选D(“既……也……”表并列关系,“既……更……”表递进关系,而语段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的重要性,故选D。)
24.答案:D
25.B
26.答案 A
解析:语段的总话题是对“文学反映时代”这一理念的争论,横线的上文讲的是现代文学“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在题目所给六句话中,③提到“超越时代”,因此此句排在首位最佳,据此排除C、D两项。②和⑤从正面阐述,①和④举例论证,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一】
裴耀卿,是赠户都尚书裴守真的儿子。小时候很聪明,几岁就会做文章,二十岁即任秘书正字,不久补任为相王府典签。开元初年,不断升迁做了长安令。长安以前有配户和市之法,(即以政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百姓深受其苦。裴耀卿到任后,一切所需专征豪富之家,并预先给钱,就杜绝了奸邪欺瞒的弊病。开元十三年(725年),裴耀卿升任济州刺史。当年,唐玄宗东巡,裴耀卿亲自应办财物,处理得当。又历任宣州、冀州二州刺史,都有善政。
开元二十年(732年),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接受诏令讨伐契丹,唐玄宗命裴耀卿担任信安王李祎副将。不久,又让裴耀卿带着绢20万匹去分赐立功的奚首领。裴耀卿对人说:“夷虏贪婪残暴,现在带着财物丝帛,深入敌人部落,不可以不多加防备。”即先派人与奚各酋长约定时间,然后分道同时前往给赏,一天时间给付完毕。当时,突厥、室韦等部果然谋图抢劫财物侵袭他们,等他们到了,裴耀卿已经回去了。
裴耀卿迁任京兆尹。第二年秋天,连绵大雨损害庄稼,京城谷贵。为了减轻京城负担,唐玄宗准备迁往东都洛阳,单独召见裴耀卿询问赈灾办法。裴耀卿奏请唐玄宗开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话,不久,拜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充转运使。三年时间就积粮米至700万石,省运费30万缗。有人劝他将节省下的钱上交朝廷,以表明功劳,但他却说:“这样做是拿国家的财产来求得个人的恩宠,难道可以吗?”
开元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当时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犯死罪。唐玄宗特为他减刑,令杖六十,流配古州。裴耀卿上书劝谏说:“我认为刺史、县令,与其他官吏不一样。刺史,是人民父母,是民俗风化瞻望的对象,现在要他们脱衣受鞭打,太过侮辱。又加上现在暑热难耐,倘若因杖责而死,又有违圣上贤明宽宥的意思。切盼凡是刺史、县令在本部以及盛夏生长之时所定的杖刑,一并停止。”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件事之后不久,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而还。唐玄宗特加封他为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令他抗御吐蕃。但盖嘉运接到任命后恃功恃宠,日夕宴饮,不及时赴任。裴耀卿密奏唐玄宗,说:“我见盖嘉运立功破贼,确实勇敢强劲,然而他近日言语行为,颇有夸耀骄矜之色,臣深以为忧。假如不能调换将帅,那就该下诏严命,督促限期到任。”疏上奏到朝廷,皇帝就催促盖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742年),裴耀卿改任尚书右仆射。一年后,裴耀卿去世,终年63岁。赠授太子太傅,谥号“文献”。
【参考译文二】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尹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颂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尹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尹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担任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尹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自己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尹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等守孝期满,尹师鲁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尹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尹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尹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关键,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著士兵(地方武装)来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费用,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来不及施行。等到赵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尹师鲁的人,对于他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尹师鲁在渭州任职时,有一个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尹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却未能做到。这以后,这名将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尹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尹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情沉重,他(只能)靠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很疼爱怜惜的表情,和宾客谈话,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享年四十六岁去世。
四作文文题解析: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