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10-11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解析:A项偷换概念,所述对象是“仁”不是“孝”。B依据原文“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可知普遍关照世间一切人和事的应为“仁”,不是“孝” 。C说法太过绝对,原文是“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只要……便” 太过绝对。
2、B.因果倒置。原文表述为对父母尽孝依法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时依礼祭祀,礼即理,是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由此得出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3、C未然变已然。原文表述为“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C  (A项“没有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5、可敬之处:①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②温厚乐观③平凡朴素④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一个要点2分,答三点即给5分)
6、对本题的作答应涵盖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指明叩问中两者的具体内容:“两者”是指“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2分)②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本意: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自己多年来“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2分)③联系现实探究作答,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并结合现实谈生无所息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联系现实辩证地分析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歇息修整(快快乐乐地踱步),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但不得脱离作者本意”人生需要奋斗”这一前提,泛泛去谈享乐主义等。(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B .分析:B项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不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而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属于侧面塑造传主形象,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可贵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黄萱对陈寅恪深深的敬佩之情。
8.C(3分),E(2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A项全文紧紧围绕“陈寅恪的眼睛”有序展开,从其右眼弃医见其气节,左眼视力消退见其生活艰辛而不失节,双目失明著述不辍见其坚毅,对表现人物性格有突出作用,高度统领全文。B项“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仅是其右眼无法复明的原因。其双目失明既有幼时嗜书苦读损伤目力的原因,也有后来生活贫苦、著述艰辛,过度用眼而未能及时医治等原因。D、项材料提及他多次拒绝他人好意,足见其高洁的做人品格,其为人专心治学,淡泊官场,不慕荣利,极具民族气节。
9.①学识过人受人敬重,既在于其读书刻苦广博,更在于治学坚毅,有责任担当。幼年嗜书夜读,无书不观,通宵达旦;失明之后,坚苦卓绝,著述不辍,坚持讲学。
②纯粹的学者风骨,淡泊官场,不慕名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不迎合“双百”方针,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足见其治学纯粹,不慕名利。放弃治眼手术,拒受日本人馈赠,拒当院长,宁可逃难,可见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3分) D。"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不可拆分,故排除B、C。“取笑多士”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可拆分,故排除A。
11.(3分)B.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属吏部
12.(3分) C(“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知县”错误,被贬的是孙沔)
13.(1)大概吕夷简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盖”“社稷”“远图”各一分,“不若己”句式1分,句意1分)
(2)孙沔从前驻守环庆,供养训练士兵,招安异族,恩德信义最突出(“向”“蕃夷”“著”各1分,句意通顺2 分)
附:文言文译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景祐元年,礼院上奏在冬至日这一天册封皇后,孙沔上奏说:“丧礼还没有举行完,就举行婚礼,这不合乎规制。”李安世上书指责朝廷,被弹劾,孙沔上奏:“如果加罪于李安世,恐怕会拒绝天下上书言事的人,请不要治他的罪”(孙沔)被贬为衡山知县。他在路上上述谈论时政大事,第二次被贬为永州监酒。他治理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当宰相,废黜罢免说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镇守许昌时,就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担任宰相。(王随、陈尧叟)才干平庸却担负重任,(他们)的谋略与议事不和,在中堂之上忿怒相争,被百官取笑,(导致)政事被搁置荒废。又用张士逊担任宰相,士逊原本就缺乏远见,以致于对待国事懒散、懈怠。大概吕夷简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希望再次想到他而征召任用他。陛下果真召令夷简回来,自吕夷简执掌朝政,到如今已经三年,没有更改一事。把姑息纵容当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评当作明智(的举动)。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看过奏章后,皇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者喜欢他的正直恳切。过了两个月,孙沔升迁为礼部侍郎,主政庆州。元昊死了,诸位将领想趁这个机会,一举灭了西夏。孙沔说:“乘人之危,在别国举丧之时攻打,不是我中国的作风。”三司给予的特别赏赐,东西质量不好但是价格很高,士兵有埋怨之语,艺人于是嘲弄这件事,(孙沔)下令斩杀艺人来示众。第二天,给予特别赏赐的时候,士兵没有敢欢呼起哄的。孙沔升迁为枢密直学士,主政成都府,孙沔还没到任,因为母亲逝去,所以罢官归去。守丧期满,任职陕西都转运使。调任秦州,当时侬智高谋反,孙沔入宫觐见,皇上用秦州政事勉励他。孙沔回答说:“虽然我年老,但是秦州不足以劳烦陛下您担忧挂虑,陛下您应该把岭南地区当做忧心的事情。我看反贼势力正在扩张,朝廷军队早晚会有失败的消息传来。”第二天,听说蒋偕死了,皇帝告诉执政说:“南方战事果真像孙沔预料的那样。”英宗继位,孙沔升迁到户部。皇帝与执政讨论守边的人选,苦于没有合适的人,欧阳修上奏说:“孙沔曾经防守环庆,供养训练士兵,招安异族,恩德信义最突出。如今他虽然七十岁,精神体力没有衰减,任职中曾经因为罪行被废免,然而应该不追究缺点和过错。”于是又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主政庆州,调任延州,在路上去世。孙沔做官凭借才识能力闻名,刚强正直少有忌惮,可是喜欢宴饮游乐,沉迷美色,所以任职中获罪免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参考答案
14. C(2分)D(3分)(C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D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加悲凉。)
15. ①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2分)②“试倚危楼,将远恨” 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2分)③“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及怀才不遇之情。(2分)
赏析
   南宋抗金名相赵鼎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谪居三年之后,写下了这首词。“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首三句写春末景色: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花朵飘零。景色凄美,渲染出悲凉惨淡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伤基调,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这八个字,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引出了后面的动作描写:倚着高楼,带着思远之恨,作者卷帘远眺。下片紧承“卷帘看”而来,作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长安,在这里其实是指南宋的首都临安。“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胸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山禽飞去,榕叶生寒”以悲景写悲情,对作者的抒情是极好的强化。“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极妙,前文已经提到,凭栏远眺是没有用的,只会让老泪纵横,然而,作者凭栏竟然“到黄昏也”,且是“独自个”,可见,纵使凭栏无用,作者也要痴痴凝眸远眺家国。全词写的是登楼远眺故都,抒发的是长期遭贬谪、希望终成失望的极度悲伤之情以及对故乡、故都的思念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C解析:①同日而语: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相比较。(多用于否定句)用在此处不恰当。②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③抛砖引玉:谦敬错位,这是谦辞,不可用于别人。④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捡取,到处都是,比喻多而易得。适用于形容地上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特别多⑤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⑥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18、D.解析:A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删去一个;B不合逻辑,“凡是”与“不少”前后矛盾;C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许昌市防汛指挥部”,后面陈述对象变成“襄城”造成结构混乱。应改为“在许昌市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大力动员下”
19、A.解析、A马齿徒增:马年龄越大,牙齿越多。所以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B恭候是敬辞,恭敬地等候。C请人指教说“请赐教”,请人校正说“请雅正”。 D笑纳也作“哂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20、①必先治其家。②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③只有首先爱家人和家庭。(一句2分)
21、答案:个人存款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相关法定证件的储蓄管理制度叫个人存款实名制。(关键信息各1分,句子通畅2分)
22.作文解析
一、审题时有两个关键点:
(一)材料部分
首先要对材料中“领先者与追随者”这两个概念界定。而这个概念的界定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义解释,必须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来理解。即这两个是比较、相对的关系,因此可以理解为:
领先者:处于前列的,开拓、革新、创新、探索的人。
跟随者:处于后发的,效仿前人,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人。
(二)写作要求部分
对关键句“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从“更”字理解,学生对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两类人,首先必须体现你的选择,必须明确指出“我更欣赏谁?”才可能上一类卷的二等卷(48—53分);而要一类卷一等卷(54分以上)的作文,除了以上要求外,还要在选择中对这两者进行比较,体现你对这两者的权衡与思考,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合理性。注意这两者的关系中,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比较关系,即在充分思考、权衡二者的特点之后,选择“更欣赏”的那一类人进行论述。
二、关于立意
1.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充分理解“领先者”与”追随者”内涵,很好地体现权衡、思考,明确论述我更欣赏谁的理由,视为一等卷。(54分以上)
    从领先者的角度,分析权衡、思考两者关系,论述我更欣赏处于前列的,开拓、革新、探索的人。
    从跟随者的角度,分析权衡、思考两者关系,论述我更欣赏处于后发的,效仿前人,吸取前人前人经验教训的人。
2.明确指出“我更欣赏谁”,只是未能很好地体现权衡、思考与比较,视为二等卷。(48—53分)
仅从领先者的角度,论述我更欣赏处于前列的,开拓、革新、探索的人。
仅从跟随者的角度,论述我更欣赏处于后发的,效仿前人,吸取前人前人经验教训的人。
3、分数段(42——47分)
①全文写“领先者”与“追随者”没明确比较表态“我更欣赏谁”,或谈这两者我都欣赏,只是文章最后才提出“我更欣赏”。
②对“领先者”与”追随者”内涵理解不准确,泛谈“领先者”与”追随者”这两者各自特点或有共同的特点。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