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7-10-17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远 行
李 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二毛:指头发斑白。
10.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
点明季节,用春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4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3分;答全4分)
11.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4分)
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4分,画面描述2分;点出手法,1分;情感,1分;暗示更替,1分;后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2.“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7)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8)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1)肇锡予以嘉名(2) 钿头银篦击节碎(3)奈何取之尽锱铢 (4)凌万顷之茫然(5)天街小雨润如酥 (6)塞上燕脂凝夜紫(7)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相逢一笑泯恩仇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②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⑪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⑫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⑬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⑭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⑮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⑯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⑰“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⑱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⑲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4.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每点2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与前文草木沉睡和后文草木惶惑的情态呼应;烘托出紧张的气氛,预示“爸爸”命运的变化。(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每点2分)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有删改)
18.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每点3分)
19.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每点2分)
20.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1.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有些人“仰望别人”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是一道关于期望、追求,蕴含矛盾、相对等哲理意味的命题。
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现代汉语词典》)。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暗含了“自信”的问题。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仰望西方的自由民主,大势鞭挞、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却在深入研究中国儒道文化,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只夜郎自大是闭关主义。正确的做法是“仰望别人”,向别人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同时又充满自信,将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辉煌……(最佳有思辩)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定的自信心,所以本材料 “仰望”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本次作文的正确立意应该是:人生需要仰望,但更要相信自己。如果只写仰望,而触及不到中心“自信”,可降低一个档次赋分。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仰望”“自信”的具体内容。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写景,也可以从“文化”“艺术”“民族”等领域入手,如个人粉丝膜拜、古巷仰望闹市的繁华,乡村仰望城市的繁华,文化哈韩,思想崇欧等,都是失去自我,缺少自信的表现,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远 行
李 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二毛:指头发斑白。
10.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4分)
点明季节,用春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4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3分;答全4分)
11.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4分)
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4分,画面描述2分;点出手法,1分;情感,1分;暗示更替,1分;后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2.“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7)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8)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1)肇锡予以嘉名(2) 钿头银篦击节碎(3)奈何取之尽锱铢 (4)凌万顷之茫然(5)天街小雨润如酥 (6)塞上燕脂凝夜紫(7)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相逢一笑泯恩仇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②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⑪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⑫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⑬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⑭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⑮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⑯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⑰“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⑱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⑲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4.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
“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每点2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与前文草木沉睡和后文草木惶惑的情态呼应;烘托出紧张的气氛,预示“爸爸”命运的变化。(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每点2分)
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6分)
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有删改)
18.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每点3分)
19.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每点2分)
20.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
“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1.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有些人“仰望别人”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是一道关于期望、追求,蕴含矛盾、相对等哲理意味的命题。
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现代汉语词典》)。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暗含了“自信”的问题。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仰望西方的自由民主,大势鞭挞、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却在深入研究中国儒道文化,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只夜郎自大是闭关主义。正确的做法是“仰望别人”,向别人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同时又充满自信,将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辉煌……(最佳有思辩)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定的自信心,所以本材料 “仰望”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2.本次作文的立意注意点
本次作文的正确立意应该是:人生需要仰望,但更要相信自己。如果只写仰望,而触及不到中心“自信”,可降低一个档次赋分。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仰望”“自信”的具体内容。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写景,也可以从“文化”“艺术”“民族”等领域入手,如个人粉丝膜拜、古巷仰望闹市的繁华,乡村仰望城市的繁华,文化哈韩,思想崇欧等,都是失去自我,缺少自信的表现,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