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7-10-31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于‘大’的迷恋导致了现代问题的出现”,并非“大”这一特征导致的;不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是我们
发现了其美好。
2.D【解析】偷换概念。D项表述内容主语应该是“微技术”,而非“微文化”。
3.C【解析】原文“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这里将或然变为必然。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勉强同意”与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不符。B项“产生”不对,是“需要”。C机械联系,牵强附会
5.①佳卫在业已复员的情况下依然参加了一场灭火战斗,而且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精神非常感人。飞蛾只是本能地趋光扑火,死去没有价值;②而佳卫是自觉自愿且“多此一举”地去救火,直至牺牲,意义重大,就好比浴火凤凰,涅槃重生,精神永存。③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佳卫这个为国为民无畏献身的英雄的深情赞美。
6.佳卫在工作、生活、交往中都是可亲可敬之人,英勇牺牲,感人至深,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中坚力量和正能量。①作为消防中队长,佳卫忠于职守,勇于牺牲。忙于工作,总是没有时间去郊外旅行;职业性地恨火;复员了,仍然习惯性地投入救火战斗,以至英勇牺牲。②生活中的佳卫,热爱诗歌,富有浪漫情怀。复员后去了郊外土门岭,与好友一起吃农家饭,喝酒,点篝火,背诵外国名诗,激动得热泪盈眶。③与人交往中,佳卫纯净朴质,淡泊。在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丝毫不为所动;结交同样朴质的农民诗人老李;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醉心于美。
7.B【解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AD【解析】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岭南诸郡”“横”“邕”,“内”“外”对应,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最终让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它们杀害”错,蒙赶是被诱降的,但区希范是被抓获的。
13.(1)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次,驻扎1分;急递:紧急递送1分;谕:告诉1分;听:允许、准许1分,意思对即可;句意1分。)
(2)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穷蹙:窘迫、困厄,意思对即可1分;制:制服1分;不能怀:不能使之降顺或者使他们被感化,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杜杞字伟长。父亲杜镐,杜杞靠父恩荫补任将作监主簿,任建阳知县。聪敏有才能。闽地风俗,老年生子就不抚养。杜杞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有再发生类似情况者处重罪。多次升职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横州知州。当时安化蛮人侵犯边境,杀掉宜州知州王世宁,朝廷派兵讨伐。杜杞上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希望挑选机智权变而又熟悉岭外事务的文臣,担任长官,负责边境事务。”改任通判真州,调任解州知州。京西出现强盗,抢掠商、邓、均、房等地,焚烧光化军,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转运、按察使。任职数月,盗贼被平定。
杜杞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数术,自己说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了。一天在厕所,见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斥责道:“你们狂妄僭越,背叛王命,依法当杀,还敢诉冤!”不久去世。
14.C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C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
15. ①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②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
③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天街小雨润如酥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词义过大,不合语境。 ②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③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此处应该用“异曲同工”。 ④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此处应该用“独辟蹊径”,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⑤唇齿相依: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⑥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18.D【解析】A项,主语缺失。可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改为“正在这里展出的‘英雄史诗,不朽十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B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提到句首。C项项句式杂糅。可将“这一依据”删去。
19.B【解析】B项“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是“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和体会围棋的价值”的进一步阐释,语意上紧承线前句,并且主语与划线句前一句的主语“人们”保持一致。A项话题主体变成“围棋”,与上文衔接不紧密。C项和D项“把围棋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语意上未能紧承前句。
20.①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②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③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段的中心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①前面是因此,由此看出是一个表结果的总结句,后面有分别解释了省市和北京的“权限”,因此此处填写的应是强调“地震预报的权限”的句子;②后面是“既然有规律”可知此处强调的应该是“地震的规律”;③前面的句子强调有规律,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后面的总结句应进一步强调“地震的可预测性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1)赠一张照片给你,赠一片静穆的风景给你,这风景属于所有的季节,不枯不黄,永远也不会退色。(2)青春像一只银铃,系在我们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22.【写作提示】
正向立意:
(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1.A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于‘大’的迷恋导致了现代问题的出现”,并非“大”这一特征导致的;不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是我们
发现了其美好。
2.D【解析】偷换概念。D项表述内容主语应该是“微技术”,而非“微文化”。
3.C【解析】原文“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这里将或然变为必然。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勉强同意”与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不符。B项“产生”不对,是“需要”。C机械联系,牵强附会
5.①佳卫在业已复员的情况下依然参加了一场灭火战斗,而且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精神非常感人。飞蛾只是本能地趋光扑火,死去没有价值;②而佳卫是自觉自愿且“多此一举”地去救火,直至牺牲,意义重大,就好比浴火凤凰,涅槃重生,精神永存。③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佳卫这个为国为民无畏献身的英雄的深情赞美。
6.佳卫在工作、生活、交往中都是可亲可敬之人,英勇牺牲,感人至深,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中坚力量和正能量。①作为消防中队长,佳卫忠于职守,勇于牺牲。忙于工作,总是没有时间去郊外旅行;职业性地恨火;复员了,仍然习惯性地投入救火战斗,以至英勇牺牲。②生活中的佳卫,热爱诗歌,富有浪漫情怀。复员后去了郊外土门岭,与好友一起吃农家饭,喝酒,点篝火,背诵外国名诗,激动得热泪盈眶。③与人交往中,佳卫纯净朴质,淡泊。在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丝毫不为所动;结交同样朴质的农民诗人老李;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醉心于美。
7.B【解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AD【解析】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岭南诸郡”“横”“邕”,“内”“外”对应,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最终让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它们杀害”错,蒙赶是被诱降的,但区希范是被抓获的。
13.(1)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次,驻扎1分;急递:紧急递送1分;谕:告诉1分;听:允许、准许1分,意思对即可;句意1分。)
(2)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穷蹙:窘迫、困厄,意思对即可1分;制:制服1分;不能怀:不能使之降顺或者使他们被感化,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杜杞字伟长。父亲杜镐,杜杞靠父恩荫补任将作监主簿,任建阳知县。聪敏有才能。闽地风俗,老年生子就不抚养。杜杞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有再发生类似情况者处重罪。多次升职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横州知州。当时安化蛮人侵犯边境,杀掉宜州知州王世宁,朝廷派兵讨伐。杜杞上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阯。希望挑选机智权变而又熟悉岭外事务的文臣,担任长官,负责边境事务。”改任通判真州,调任解州知州。京西出现强盗,抢掠商、邓、均、房等地,焚烧光化军,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转运、按察使。任职数月,盗贼被平定。
杜杞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数术,自己说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了。一天在厕所,见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斥责道:“你们狂妄僭越,背叛王命,依法当杀,还敢诉冤!”不久去世。
14.C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C项本诗颔联“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应是闺中女子思念征夫的形象。
15. ①陈诗以伍子胥自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侧重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反清复明的大志。
杜诗则更多对诸葛亮的敬仰,及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和包括自己在内无数志士的爱国深情。
②陈诗“秋又深”以景结情,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
③杜诗“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慨。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天街小雨润如酥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词义过大,不合语境。 ②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③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此处应该用“异曲同工”。 ④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此处应该用“独辟蹊径”,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 ⑤唇齿相依: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⑥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18.D【解析】A项,主语缺失。可将“这里正在展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改为“正在这里展出的‘英雄史诗,不朽十碑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B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提到句首。C项项句式杂糅。可将“这一依据”删去。
19.B【解析】B项“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是“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和体会围棋的价值”的进一步阐释,语意上紧承线前句,并且主语与划线句前一句的主语“人们”保持一致。A项话题主体变成“围棋”,与上文衔接不紧密。C项和D项“把围棋纳入士族名士必备的艺技”语意上未能紧承前句。
20.①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②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③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段的中心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①前面是因此,由此看出是一个表结果的总结句,后面有分别解释了省市和北京的“权限”,因此此处填写的应是强调“地震预报的权限”的句子;②后面是“既然有规律”可知此处强调的应该是“地震的规律”;③前面的句子强调有规律,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后面的总结句应进一步强调“地震的可预测性但目前不能整体预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1)赠一张照片给你,赠一片静穆的风景给你,这风景属于所有的季节,不枯不黄,永远也不会退色。(2)青春像一只银铃,系在我们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22.【写作提示】
正向立意:
(1)《朗读者》以大众表达自我的想法为基础,同时又为大众尤其是草根群众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寻找优秀的文章和作品。
(2)与许多低俗娱乐相比,《朗读者》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称之为清流算不得殊荣。
(3)《朗读者》把握了方向,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4)因为人们都愿意展现自己更优秀的一面,所以许多高品质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种具有价值的筛选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虽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读者的经历与情感,经典的诠释,以及积极的引领。
(6)浮躁的人性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渐曝光,人们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学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的共鸣,心灵的呼应。《朗读者》不同于八卦新闻的低俗娱乐,不同于时事热点的理性纪实,它在认真地向观众讲述文学,修整人们内心的纹路。
反向立意:
(1)《朗读者》的热捧却暗含着文化的隐忧。因为它恰恰说明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文化享用的渴求与实际文化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2)为追求收视率的“名人效应”,也许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业效益。
(3)《朗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充其量还是一种“快餐阅读”,很难通过几期节目来实现大众阅读兴趣的助推。
(4)《朗读者》形成的文化冲击只是抵达了浅层。国人“读书少”“缺乏阅读”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文化意识的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