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3)

时间:2017-11-11
两校联考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D(3分)  D项与原文不符。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
调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
意之间就流露表现出来了。
2.B(3分)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理解文章含义、辨别重要信息的能力。B选项中的因果逻辑
关系是存在问题的。王国维的评价中并没有指出,词“要眇宜修”的特点对其境界的限制。
只是客观地表述诗和词的不同特点。
3.B (3分)  选项常常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本题中的B选项中就出现了的情况,“诗人文士主观上并不想要把思想志意完全容纳进去”意思是诗人文士仍然是希望把思想志意部分地融入,这一判断显然存在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4.B (3分)
【解析】A选项错误。小说开头先介绍了父亲的身份,然后再介绍名字;以名字的“伟
大”衬托职业中扮演的角色的卑微,不存在“欲抑先扬”之说。C、没有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
5(4分)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
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③儿女长
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提醒孩子不要干扰影响父亲拍戏。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6分)(每点2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示例:不同意。①原标题“配角”,具有双关义,标出父亲的社会角色——一个扮演
配角的演员,具有职业特征;同时也寓意着父亲在生活中的配角身份,符合父亲在小
说中的各种表现和遭遇。父亲这个人物与配角这个角色特征相吻合。②“配角”作为
线索,始终贯穿着小说,小说中的几件小事也都是围绕着父亲的“配角”身份而展开
的。③以“配角”为标题,鲜明地呈现小说的主题,即普通小人生活着,为家庭,为
所爱的人无怨无悔全心付出,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示例:同意。①改为“我的父亲”,明确交代主要人物形象。另外,也揭示出主人公
的伦理特点。②小说选择的几件看似不关联的小事,都以我的父亲这种身份紧密结合
起来;通过描绘发生在我初中、高中、大学时期的几件小事,突出父亲对母亲以及儿
女的关爱。③以“我的父亲”为题,有利于作者把表达的情感与主题直接呈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7.C(3分)(“不辜”作“杀”的宾语,应为“贼杀不辜”;“讼”作“受”的宾语,应为“受民讼”。)
8.B(3分)(“迁”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其中“右迁”指“升官”;“黜”为“降官或者罢官”,与“谪”有区别。)
9.D(3分)(结合原文第四段可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振”的主要原因是“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而非“舆论认为秦纮年纪大了但威名仍存”。)
10.翻译
(1)皇上难以违背庆成王的意愿,把秦纮逮捕到司法部门治罪,但事情都没有实证。(5 分)(“重违”“王意”“治”“无验”各1分,句意1分)
(2)(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5分)(“躬”“骼”“死事”“军士战殁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11.课内文言翻译:(4分 )
(1)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3分)(“鲜”
“祚”各1分,)
(2)(鹏鸟)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计划向南飞去。(3分)(“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式1分,南:名作动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2. 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C项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D“鸾鸟”竟栖身于灌木上,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13.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每点2分,概括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4.默写
(1)既窈窕以寻壑(2)吞声踯躅不敢言(3)袅袅兮秋风
(4)出师未捷身先死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7)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本题共8小题,24分)
15、A(3分)(蕴藉(jiè)付梓(zǐ)搠倒(shuò)
16、D(3分)(A玷辱 沽酒  B讥诮 怂恿  C提防委曲求全  )
17、C (3分) (奉为圭臬:圭:土圭,测日影器;臬:水臬,古时测量水平的仪器;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毁家纾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牢不可破:谓坚固、紧密不能摧毁或拆开。亦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句末语气词。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
18. C(3分)(A.成分赘余:“人民群众”与“生灵”重复;B.成分残缺,“对”三菱等;D.语序不当:主语“高校学生的培养”与后面的谓语搭配不当,原因是主语中心语“学生”和定语“高校培养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高校培养的学生”。)
19.B(3分)(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故最后的顺序应是①③②⑤④。)
20.A(3分)(B项决:快速起飞C项绝:穿过。D. 区区:拳拳之心,形容自己私情,诚恳深切的样子。)
21.A(3分)(A为状语后置,其它为宾语前置。)
22.D (3分)(既望”是指阴历十六。)
23、作文示例
一定的奖学金能给我们“获得感”
                              ——给“学生心声”栏目投稿
   奖学金从一小叠纸钞变成了一元钱,为此或许伤心难过者有之,愤然吐槽者有之,毫无所谓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做出如此决定,校方自有其理:难道大家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抢”奖学金?显然不是。讲得崇高些,我们学生学习是为了用知识充实人生,用技能提升自己;哪怕世俗点讲,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前途,为了将来能“有钱有闲”,我们也决不至短视到“一切向奖学金看”的地步。
  再者,校方发“一元钱奖学金”,既非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亦不是“只拔一毛”的吝啬之行,你看我们的奖学金,不是作为我校“扶贫助学基金”的本金了吗?让更需要钱的学生获得帮助,不亦美哉?
  不过且慢,在肯定校方动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举有其不妥,尚容一一商榷。
  虽然网曝我校学生吐槽言辞不当,“还不如不去拼搏了”过于短视功利,“每年才几个人得”显出酸溜溜的嫉妒,不是一时愤激就是三观不正,但是,“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确有可取处。学生自当志存高远,但常设阶段性的、短期的目标,实有益于我们动力长存,不断前进,而奖学金正可作为短期目标之一。固然,数额过高的奖学金容易助长功利歪风,激化学霸学渣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数额太低,则表面上你奖励了优胜者,实际上是让他们觉得被敷衍,反而会有付出与回报落差太大引起的失落感。适量的奖学金,让获奖者感受到实惠(说一元钱是“实惠”,在高物价的今天就是笑话),也让未获奖者心态平衡,不眼红不在意。这是给予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民生工程”。至于何为“适量”,我们可以另行讨论,此不赘言。
  至于“扶贫助学基金”,同样关乎“获得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对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因人而异,金额高过奖学金也是应该。不过我认为,校方“加大扶贫力度”也不应将奖学金预算统统挪到扶贫助学金当中。奖学归奖学,扶贫归扶贫,二者方式虽一,作用殊途,性质上也不一样,不该厚此薄彼如是。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不是只为了钱,但我们需要相当的奖学金,需要一定的“获得感”,可以既不至于庸俗短视,又能从中得到助推力。适量奖学金有何不可?(880字)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