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秋季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7-11-15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年秋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 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 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 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 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县 长
刘清才
县长的车子在龙王干沟边停下来,一道宽宽的土坝,把这条著名的泄洪排涝干沟拦腰截为两段。县长走上土坝,用脚踏一下,坚硬得像混凝土。
乡长从后边气喘吁吁地跑上来,用手指点着土坝,汇报说:“下面埋有两根水泥管道,不影响排水泄洪。”县长仔细看着,沟里积蓄着一些污水,水面平静,纹丝不动,水泥管没在水下,一点儿也看不见,青青的芦苇从水面钻出来。他拾起一块儿坷垃,投入水中,泛起一个水花,水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疏通过没有?”他问。“疏通过,疏通过。”乡长连忙回答,“我曾亲自安排这个村的村长进行疏通。”
村长来了,他小心翼翼地看一眼乡长,又满面笑容地看着县长,说:“这个工程是我亲自带人干的,本应修一座桥,可村里没钱呀!”村长口齿灵便,说话开口就来。
“我问你疏通没有?”县长直视着村长的脸,说。
村长毫不犹豫地回答:“疏通过,疏通过。”说完,又看看乡长。乡长说:“老王是一个负责的干部,他办事尽可放心。”
“噢?”县长下了土坝,踩着沟坡上的杂草,走下沟去,在水边停下。他瞅了一眼乡长,又瞅他一眼,说:“乡长大人,你愿意亲自下水摸一下吗?”
没等乡长开口,村长便着急地叫起来:“不行不行,这水下不得,水里有蚂蟥,愣往肉里钻,还有水长虫,怪吓人的……”
县长笑了,说:“老王,你这是吓唬乡长,还是吓唬我?”
乡长看一眼县长,县长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表示,他只好乖乖地下水了。水长虫倒没看见,蚂蟥却真的有,正往右腿肚子里钻。他用手抹了一下,右腿肚子疼痛起来。传说,蚂蟥这东西厉害得很,如果它钻进肉里,就会一直往里钻,直到钻进心脏。乡长哆嗦了一下。
乡长从沟里爬出来,小心地揪着沾在腿上的蚂蟥。
“怎么样?”县长帮他揪下一条来。乡长犹豫了一下,看看村长,又看看县长,咬着牙答道:“确实已经疏通。”
然而,县长要亲自下水了。从他观察到的情况看,他总有些怀疑。县长这一举动,实在出乎乡长和村长的意料,乡长慌了,村长急了,一边一个拉着县长,苦苦劝阻,不让县长下水。村长说:“水里有蚂蟥。”乡长说:“您有关节炎啊!”但是,这怎么阻止得了县长呢?他下水了,一直向深处蹚去,水没到他的腰部,没到他的胸口,在他身后,水波呈V字形渐渐扩散。要命的倒不是蚂蟥,而是关节炎,腿钻心般地痛起来,他简直迈不动腿了。他拼尽全身力气,摸到了两根水泥管,然而,却被淤泥堵得死死的。他愤怒了,忍不住要骂人了。
县长是怎样从沟里爬出来的,连他自己也想不起来了,奇怪的是,他的腿一点儿也不痛了!
他不动声色地向村长说:“请你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好吗?”
村长面红耳赤,舌头僵在嘴里,一点儿也不灵便了。
“乡长大人,你也说说你刚才说过的话。”县长又面对乡长说道,乡长满脸冒汗。县长紧追不放,问道:“我的乡长大人,我弄不明白,当你亲自下水,知道了真相以后,为什么还继续说谎,欺骗我?”
乡长擦擦脸,嗫嚅着说:“我以为,以为……”
县长冷冷地一笑,替乡长说下去:“你以为我这次检查不过是例行公事,你和村长说什么,我就会信什么,对不对?”县长提高了嗓门儿,“我不是昏官、糊涂蛋!”
乡长和村长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蔫头耷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述简洁有力,与笔下的人物极为吻合。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于言谈举止之间,刻画了一位新时期的人民好干部形象。
B.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县长下水后因为关节炎所承受的痛苦,但上岸时,“他的腿却一点不痛了”,是为了强调因为在水中泡得太久,县长已经失去了痛觉。
C.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反转式叙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发生 180 度的大转变,这种构思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
5.在“县长下水”揭示真相这个情节之前,文中对干沟没有疏通这一事实其实早有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以“县长”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年9月29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
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 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 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B.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
C.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4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 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 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 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 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县 长
刘清才
县长的车子在龙王干沟边停下来,一道宽宽的土坝,把这条著名的泄洪排涝干沟拦腰截为两段。县长走上土坝,用脚踏一下,坚硬得像混凝土。
乡长从后边气喘吁吁地跑上来,用手指点着土坝,汇报说:“下面埋有两根水泥管道,不影响排水泄洪。”县长仔细看着,沟里积蓄着一些污水,水面平静,纹丝不动,水泥管没在水下,一点儿也看不见,青青的芦苇从水面钻出来。他拾起一块儿坷垃,投入水中,泛起一个水花,水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疏通过没有?”他问。“疏通过,疏通过。”乡长连忙回答,“我曾亲自安排这个村的村长进行疏通。”
村长来了,他小心翼翼地看一眼乡长,又满面笑容地看着县长,说:“这个工程是我亲自带人干的,本应修一座桥,可村里没钱呀!”村长口齿灵便,说话开口就来。
“我问你疏通没有?”县长直视着村长的脸,说。
村长毫不犹豫地回答:“疏通过,疏通过。”说完,又看看乡长。乡长说:“老王是一个负责的干部,他办事尽可放心。”
“噢?”县长下了土坝,踩着沟坡上的杂草,走下沟去,在水边停下。他瞅了一眼乡长,又瞅他一眼,说:“乡长大人,你愿意亲自下水摸一下吗?”
没等乡长开口,村长便着急地叫起来:“不行不行,这水下不得,水里有蚂蟥,愣往肉里钻,还有水长虫,怪吓人的……”
县长笑了,说:“老王,你这是吓唬乡长,还是吓唬我?”
乡长看一眼县长,县长丝毫没有改变主意的表示,他只好乖乖地下水了。水长虫倒没看见,蚂蟥却真的有,正往右腿肚子里钻。他用手抹了一下,右腿肚子疼痛起来。传说,蚂蟥这东西厉害得很,如果它钻进肉里,就会一直往里钻,直到钻进心脏。乡长哆嗦了一下。
乡长从沟里爬出来,小心地揪着沾在腿上的蚂蟥。
“怎么样?”县长帮他揪下一条来。乡长犹豫了一下,看看村长,又看看县长,咬着牙答道:“确实已经疏通。”
然而,县长要亲自下水了。从他观察到的情况看,他总有些怀疑。县长这一举动,实在出乎乡长和村长的意料,乡长慌了,村长急了,一边一个拉着县长,苦苦劝阻,不让县长下水。村长说:“水里有蚂蟥。”乡长说:“您有关节炎啊!”但是,这怎么阻止得了县长呢?他下水了,一直向深处蹚去,水没到他的腰部,没到他的胸口,在他身后,水波呈V字形渐渐扩散。要命的倒不是蚂蟥,而是关节炎,腿钻心般地痛起来,他简直迈不动腿了。他拼尽全身力气,摸到了两根水泥管,然而,却被淤泥堵得死死的。他愤怒了,忍不住要骂人了。
县长是怎样从沟里爬出来的,连他自己也想不起来了,奇怪的是,他的腿一点儿也不痛了!
他不动声色地向村长说:“请你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一遍,好吗?”
村长面红耳赤,舌头僵在嘴里,一点儿也不灵便了。
“乡长大人,你也说说你刚才说过的话。”县长又面对乡长说道,乡长满脸冒汗。县长紧追不放,问道:“我的乡长大人,我弄不明白,当你亲自下水,知道了真相以后,为什么还继续说谎,欺骗我?”
乡长擦擦脸,嗫嚅着说:“我以为,以为……”
县长冷冷地一笑,替乡长说下去:“你以为我这次检查不过是例行公事,你和村长说什么,我就会信什么,对不对?”县长提高了嗓门儿,“我不是昏官、糊涂蛋!”
乡长和村长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蔫头耷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述简洁有力,与笔下的人物极为吻合。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于言谈举止之间,刻画了一位新时期的人民好干部形象。
B.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县长下水后因为关节炎所承受的痛苦,但上岸时,“他的腿却一点不痛了”,是为了强调因为在水中泡得太久,县长已经失去了痛觉。
C.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反转式叙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发生 180 度的大转变,这种构思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
5.在“县长下水”揭示真相这个情节之前,文中对干沟没有疏通这一事实其实早有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以“县长”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年9月29日新华网)
材料三: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
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网)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 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 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7.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B.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
C.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