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老窖天府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7-12-08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 。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良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①,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②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暬(xiè)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②投匦(guǐ ):臣民向皇帝上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或衰于前”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两项;“此”指代前面所说的几种导致灾异发生的朝政弊端,应该放在“宜痛自克责”之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排除D项。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小,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B项,朔,农历每月初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
B.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C.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罢黜韩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可知,太皇太后让韩维出京任邓州知州,并没有免除他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
(2)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
【答案】(1)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臆说”“稽据”“厘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皇帝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催促他回朝进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更用”“数称”“入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黄岩县主簿,升任崇文院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他的兄长曾布因为议论市易法被责罚,曾肇所任的主判官也被撤销。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元祐初年,担任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弹劾范百禄,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韩出京任邓州知州。曾肇说:“韩维替朝廷辨别坏人,以正是非,不能凭主观想象认为他错了就赶走他。”拒绝替皇帝起草命令。元祐四年,发生春旱,官府仍讲究春天饮宴。曾肇同彭汝砺一起上书说:“他们在一块儿大吃大喝,歌舞升平,恐怕无法消除天灾了。”第二天,皇上就下令停止宴请。蔡确被贬斥到新州,曾肇事先同汝砺约好一起为蔡确竭力辩护。恰好碰上曾肇改任给事中,汝砺只好独自上书,一些人认为曾肇出卖了朋友,曾肇也全然不为自己辩解。曾肇在礼院任职时,开创了皇上亲自祭祀北郊的先例。这年又该郊祀了,曾肇坚决捍卫以前的主张。结果还是合祭天地,于是曾肇自我弹劾,改任刑部侍郎。他仍要求降职,于是下放知徐州,又调任江宁府。皇帝(哲宗)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催促他回朝进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曾肇说:“应该在此时精心选拔忠诚、端正、善良之士,放在身边,以便参与讨论政事,以备咨询。这比深处禁宫、亲近左右小臣,所得的好处要强万万倍。”皇上身边的近侍贵宠们讨厌他的这番话,调他任瀛州知州。徽宗即位后,又被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四月初一发生日食,皇帝应当下诏广泛征求意见。曾肇将皇帝的旨意全面地写入了他起草的诏令中,诏令下达后,意见书络绎不绝。章惇很反感,想找点理由除掉曾肇,徽宗不听。曾布升任宰相时,恰好碰上该曾肇起草委任状。宋朝的学士中弟弟替哥哥起草委任状的,只有 韩维、曾肇两人,士子们都引以为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上奏书,说四月又有日食。曾肇奏说:“接连几年正阳位置发生日食,灾异很显然。陛下简朴、清净的教化是否不如先前?忠臣奸臣、贤人不肖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百姓的冤屈失察,忧愁无处申诉。这些都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以免再发生天变。”说完泪如雨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崇宁初,被削职,贬任和州知州。四年,回到润州而死,死时六十一岁。曾肇天性仁厚,容貌端庄严肃。从小就认真学习,博览经书史传,写的文章温和、圆润而有章法。历任十一州,大多有善政。绍兴初年,谥号文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E。(一 点2分,二点5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乐观、旷达。诗人以“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直接表达了对秋天的爱,表现出乐观的情怀,接着写秋日的种种景色,为“秋兴逸 ”作注脚,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随着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离别在即,“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2)送别是古诗常见题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 ”写出了中军帐内为武判官设酒宴饯别并奏起了优美乐曲的情境。
答案: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重点字:息)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重点字:羌)。
解析: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语意的提醒,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
考点:《逍遥游》(庄子)(先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 。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良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①,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②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暬(xiè)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②投匦(guǐ ):臣民向皇帝上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贤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或衰于前”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两项;“此”指代前面所说的几种导致灾异发生的朝政弊端,应该放在“宜痛自克责”之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排除D项。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小,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B项,朔,农历每月初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
B.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C.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罢黜韩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可知,太皇太后让韩维出京任邓州知州,并没有免除他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
(2)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
【答案】(1)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臆说”“稽据”“厘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皇帝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催促他回朝进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更用”“数称”“入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黄岩县主簿,升任崇文院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他的兄长曾布因为议论市易法被责罚,曾肇所任的主判官也被撤销。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元祐初年,担任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弹劾范百禄,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韩出京任邓州知州。曾肇说:“韩维替朝廷辨别坏人,以正是非,不能凭主观想象认为他错了就赶走他。”拒绝替皇帝起草命令。元祐四年,发生春旱,官府仍讲究春天饮宴。曾肇同彭汝砺一起上书说:“他们在一块儿大吃大喝,歌舞升平,恐怕无法消除天灾了。”第二天,皇上就下令停止宴请。蔡确被贬斥到新州,曾肇事先同汝砺约好一起为蔡确竭力辩护。恰好碰上曾肇改任给事中,汝砺只好独自上书,一些人认为曾肇出卖了朋友,曾肇也全然不为自己辩解。曾肇在礼院任职时,开创了皇上亲自祭祀北郊的先例。这年又该郊祀了,曾肇坚决捍卫以前的主张。结果还是合祭天地,于是曾肇自我弹劾,改任刑部侍郎。他仍要求降职,于是下放知徐州,又调任江宁府。皇帝(哲宗)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催促他回朝进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曾肇说:“应该在此时精心选拔忠诚、端正、善良之士,放在身边,以便参与讨论政事,以备咨询。这比深处禁宫、亲近左右小臣,所得的好处要强万万倍。”皇上身边的近侍贵宠们讨厌他的这番话,调他任瀛州知州。徽宗即位后,又被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四月初一发生日食,皇帝应当下诏广泛征求意见。曾肇将皇帝的旨意全面地写入了他起草的诏令中,诏令下达后,意见书络绎不绝。章惇很反感,想找点理由除掉曾肇,徽宗不听。曾布升任宰相时,恰好碰上该曾肇起草委任状。宋朝的学士中弟弟替哥哥起草委任状的,只有 韩维、曾肇两人,士子们都引以为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上奏书,说四月又有日食。曾肇奏说:“接连几年正阳位置发生日食,灾异很显然。陛下简朴、清净的教化是否不如先前?忠臣奸臣、贤人不肖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百姓的冤屈失察,忧愁无处申诉。这些都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以免再发生天变。”说完泪如雨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崇宁初,被削职,贬任和州知州。四年,回到润州而死,死时六十一岁。曾肇天性仁厚,容貌端庄严肃。从小就认真学习,博览经书史传,写的文章温和、圆润而有章法。历任十一州,大多有善政。绍兴初年,谥号文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E。(一 点2分,二点5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乐观、旷达。诗人以“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直接表达了对秋天的爱,表现出乐观的情怀,接着写秋日的种种景色,为“秋兴逸 ”作注脚,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随着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离别在即,“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2)送别是古诗常见题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 ”写出了中军帐内为武判官设酒宴饯别并奏起了优美乐曲的情境。
答案: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重点字:息)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重点字:羌)。
解析: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语意的提醒,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
考点:《逍遥游》(庄子)(先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