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7-12-08
语文答案
1.D(A“鹜”应为“骛”; B“凭”应为“平”;贲“pēn”应为bēn;C坊‘‘fáng”应为fāng。)
2.A(“类同”一“雷同”。)
3.B(改为“它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讲理论,讲礼的原则、意义”。)
4.C(A成分残缺,“针对”的宾语中心语缺失,应在“敛财”后加上“的现象”;B不舍逻辑,一面两面搭配不当,应在“全面”前加“能否”;D句式杂糅,将“植入的,,改为“植入了”。)
 5.示例:
    牛:低头踏实耕耘,迎来丰收的奖赏;永远需要别人的督促,否则会止步不前。
    蛇:脱去岁月的旧衣,获得生命的新意;越是五彩斑斓,越是充满毒性。
    (修辞1分,哲理2分<要求有正反>,语言1分。)
6总标题:“蛟龙”入海,世界瞩目   板块标题:深海“蛟龙” 中国制造 技术优势 深海作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拟总标题,要先阅读整个文段,把握主要信息。要能概括事件(“蛟龙”入海)的这个过程,并能明确其影响和意义。分板块标题的拟定,在阅读基础上,理清语句段的意思,分清层次。4个板块,4层意思。第一句突出“蛟龙”号的“深海”特性;第二句确定其“中国制造”;第三句介绍其技术上拥有的三个优势;第四句叙述其下潜的过程;第五句概括其影响。表述答案时,要简明生动,注意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的要求。
7.C(此项中对照原文应该是“严肃的‘戏仿’”,“真正律现了充满思想火花的批判精神”.)
8.B(A项参照第二段,“根本原因就是”绝对化.后者只是前者形成的原因之一;原文中“也许”被忽
略。C项参照第四段首句,巴塞尔姆仅仅是叙事戏仿做得做好的。D项强加因果。参照结尾一段,文中所
举的作品是对经典的严肃思考,但也有粗制滥造的作品。)
9.通过阐述上个世纪后期文学界戏仿风潮中严肃的“戏仿”对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2分)来启发人
们正确认识“娱乐至死”的时代对文学经典的解构。(2分)
10.对历史遗留的教训或民族悲剧性事件,国人常漠视、淡化或选择性地遗忘。
11.写作特点:修辞上运用对比、排比;表达方式上运用白描。
作用:①交代环境,渲染了苍凉、肃穆、凝重的氛围;②是作者探访“秦坑儒谷”的开端,为全文奠定了沉重、悲哀的感情基调;③为下文展开叙写与申发议论(反思其味)作了铺垫。
12.作者从农村老汉所说的话中,意识到“坑儒”的祸害到现在还很深,如民间对知识的恐惧,如“文革”对知识的荼毒;现实中,我们缺乏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使作者意识到“鬼谷”的阴影犹在;对含冤而死的知识分子的悲悼。
13.①保持自信的同时应有正视反思的精神,这是社会发展、民族成长所必需的。②民族的历史性文物固然值得重视,但不能回避历史上的教训和悲剧。这才是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如果忽略从悲剧里整理教训以作借鉴,不仅历史将永远是一轮缺圆的蚀月,时代与未来的发展也将布满阴影。
14.B(虞,准备,防范.)
15.D(都走动词,写、作;A代词,它/语气副词,祈使语气,还是;B介词,用、任/介词,因为;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16.C(“拟人手法”错误。选D也算对)
17.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评分标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漏断、错断都算错。)
18.(1)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用竹子做的帘子,用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格局
相称。(特殊句式2分,“率”“称”各1分,句意1分。)
  (2)虽然与我现在相距久远,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因为这(庐山的美景)啊!(“去”1分,“以是”1
分,句意1分。)
附译文: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的寺庙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面对香炉峰,下近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间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大小,完全与心意相合,与财力相称。打开北边的小门,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避盛暑;把屋脊南面盖得高些,让阳光照射进来,防备严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涂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类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用竹子做的帘子,用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格局相称。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漆琴一张,和儒、释、道书籍各三两卷。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做了革堂的主人,仰观山色,俯听采声,随意浏览旁边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美
景很多,来不及一一观赏。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
和。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
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
    自问其缘故,回答说:“这革堂,前面有平地,面积约十丈,中间有平台,是平地面积的一半,平台的南边   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比平台大一倍。环绕着外池多是山竹、野草,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山石间的水沟,石涧两旁有古松、老彩,树身粗大的将近十人之围(十人围大约是两人合抱).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一样竖立,像车盖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互相纠结交织,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八九月的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信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凭借高崖积石作为假山,在空凹处卡进小土堆和土块,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荫浓密,红色的果实繁多,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个样子。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就这飞泉和植茗来烹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终日不去。草堂东边有一座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从早到晚,就像洁白的绸子,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的西边,靠近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空中,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连接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飘散的样子像雨露一般,水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随风远去。那附近望得见、走得到的地方,春,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阴晴明暗,黄昏早晨的烟云隐现,千变万化,不可详尽记述,细细说来,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第一!”
    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间高大的房屋,精制一张竹席,而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自负之态。何况是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草堂周围的美景纷至沓采,激发人的思想感情,接触什么样的景物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与我现在相距久远,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因为(这庐山的美景)啊!
更何况我又想: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朱色的大厦,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少许土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我为闲散的官职所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时去时回,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哪天弟弟和妹妹各自成家了,官职任期满了,外出做官还是在家不仕,都能顺遂自己的心意,那么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盟誓的证人。
    在三月二十七日,我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大德凑、朗满、晦、坚等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食摆设了茶果点心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19.杜甫(1分)《石壕吏》或《新安吏》(1分)
 20.①上阕是抓壮丁事件的总写,从面上描写“列王”的耀武扬威,“列郡”抓壮丁行动的狂风骤雨,“闾
左”的鸡犬不宁,“里正”的大发淫威;(2分)②下阕由面转入点,通过某丁男与病妇的生离死别同典型事例,集中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十万民夫及其家人的深重苦难;(2分)③全词点面结合,描绘了沿江人民遭受清军骚扰的惨状,反映民生疾苦,寄托了词人一腔悲悯的情怀。(2分)
 21.文质兼备,重质轻文(先质后文)。(各1分。)
 22.示例1: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
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示例2:我赞同墨子的观点。一个人的“质”是根本,是“文”赖以产生的条件。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妨害内心淳朴。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到自身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
影响人生成长。(共4分。结论1分,理由评析3分。答案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实际生活。如果有第三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23.(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处涸辙而相欢      北海虽赊              (4)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5)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