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一诊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一诊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 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明代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壮大,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
的。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更紧密,人的 自主意识也变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此影响,更多地思考 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随着市场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有余暇,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对戏曲的热情,使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
这一切为明清戏曲经典作品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明入清,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
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 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
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
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创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 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苦心孤诣才进行写作。《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说《桃花扇 》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 ,皆确考时地,全无假
借”;又说,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明清一些戏曲作品能成为经典,还在于作者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汤显祖曾指出:“凡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他认为作品所立之“意”,要有超越常人和前人的新意。他通 过写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冲突,对明代社会现实作总体性控诉。《牡丹亭》
一经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趣”是指戏曲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结构完整,能准确表现内容。《牡丹亭》写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曲折微妙地凸显封建时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情节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入乎情理之中。把思想内容的真实性、创新性和戏剧 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结
合起来,这是明清戏曲经典共同的创作经验。 “神”指人物形象具有神采、神韵。正由于明清优秀戏曲作家在理论上有自觉追求,他
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才各具个性、各有特点。即使是次要人物,其性格也是多面的、微妙的。 像《牡丹亭》里的陈最良,固然是个迂腐塾师,却又有圆滑一面。
至于“色”,是要求剧作要多彩多姿,具有很强的戏剧观赏性。运用伎艺性表演以加强戏剧观赏性,是我国戏曲的审美特色。戏曲中的唱、做、念、打本身就有着浓重的伎艺色彩。
明清经典作品成功之处,就是有机地结合剧情,丰富“色”的成分,充分展现传统审美趣味。 明清经典戏曲作品,均能做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四字箴言引导下的明
清戏曲创作,将戏曲文学推向高峰。
(选自黄天骥《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代市场的发展使人口结构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变化,此外,文化的变化,使 戏曲创作发生了变化。
B.由明入清,社会经济和政治大变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作家和王夫之等知识分子转而
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
C.明清的一些优秀戏曲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其作者追求全面,苦心孤诣,而且他们掌握了戏曲创作的规律。
D.明清经典的戏曲作品都能达到“‘意、趣、神、色’的完美统一”,这是那些作品的创作者自觉追求的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前部分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经济、文化、政治多个领域进行了分析。 B.文章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证明其作者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
C.文章后部分在论证明清经典戏曲的作者掌握的创作规律时,采取了“总——分——总” 的结构。
D.文章几次举了《牡丹亭》为例,是要证明重视 “意、趣、神 ”是明清戏曲 经典共同的 创作经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思想是进步思想,它被称为“异端”,可能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它对自己不利。
B.剧作家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戏曲作家自操檀板,粉墨登场:都有益于戏曲发展。
C.无论是《牡丹亭》的主角杜丽娘还是配角陈最良,都是具有神韵的人物形象,其性格都是多面的,微妙的。
D.戏曲创作规律中的“色”就是指运用伎艺性表演,它是我国戏曲的传统,明清经典作品发扬光大了它。
(二)文学类文本阅 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南疆:一枚金色的书签(肖复兴)
①南疆是金色的。
②横亘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南疆,一望无垠,连接着天与地、神与人那遥远渺茫而神秘的界限,在西北格外高远的蓝天的映衬下,在紫外线格外强烈的阳光的照射下,
沙漠浸透着无边无际的金色。那种纯正的金色,似乎从每一粒沙砾中都可以提取出金子来。
③这种金色,可以说是涂抹在整个南疆的底色,在中国,这是任何一地旅游中都无法看 到的风光。在江南的春天,可以看到绿色的山水;在北国的冬天,可以看到银色的冰雪;在中原的秋天,可以看到火红的枫叶……但是,你要想看到这样壮丽恢弘的金色的沙漠,必要
到南疆,舍此其谁,别无选择。
④不过,如果你以为南疆只是沙漠一片地表的荒凉、一种色彩的单调、一幅“一川碎石 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枯寂画面,那你就错了。南疆的魅力,在于这样壮阔的沙漠背 景中所蕴藏着的庙宇、千佛洞和古城遗址。它们相得益彰,构成了南疆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
的奇迹。
⑤庙宇在各地 都能够见到,但如果你不乘飞机 而是坐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之后 来到喀 什,见到那金碧辉煌的清真寺的时候,那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有了漫长旅途的期待 ,更因有
和天一样宽广的沙漠的依托与对比,那彩色的清真寺才会在你的眼前立刻为之一亮,仿佛在 茫茫的黑夜里看到了灿烂的星星,和在星星闪烁下出现的童话般的辉煌的宫殿一样。风景,
如同戏剧中的人物出场一样,南疆独有的沙漠无疑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金色和彩色的色彩 相比,才会显得如此炫目。这让我想起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见到的蓝色清真寺,在蔚蓝色 的博斯特鲁斯海峡涌动的海水的映衬下,才显得那样的壮观。南疆的沙漠,与伊斯坦布尔的 海水,作用是一样的,化学反应似的,衬托得清真寺那样的不同凡响,金色的沙漠和蔚蓝色的海水,是清真寺的背景,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背景,怎么可以迸射出它们如此的辉煌?
⑥千佛洞,无论是库车的克孜尔尕哈的千佛洞,还是新和的托呼拉克埃肯木千佛洞,本 身无疑就因有佛光聚集而辉映着灿烂的金色。这种佛光与沙漠的金色相互辉映,彼此增添着金色的浓度和纯度,千佛洞,诞生在这样的沙漠之中,才显示着它的神秘与古老。沙漠的苍 老和沧桑,如老人一样保护着它们,让它们在沙漠的腹地,在历史的深处 ,免受伤害而能够 长久的保鲜存真。也让它们历史的厚重如树的年轮一样层层叠加那样的醒目,不用任何标签,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在真正岁月雕刻下的皱纹,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同样, 沙漠因有了这样的一座座千佛洞的存在而有佛光的普照,才让沙漠中的每一粒沙砾格外金光 灿灿,让在自然中在俗世中的沙砾有神圣的光芒,让你膜拜,禁不住跪拜在沙漠之中 ,双手捧起沙砾,让沙砾从指缝间沙漏一般流溢而出,让你感到温度,感到力度 ,感到茫茫天地之 间的渺小和自然与神的伟大。
⑦那些散落在南疆沙漠中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也好,唐兰遗址也罢,或是楼兰古城、 苏巴什古城、乌什喀特古城、唐奥依古城、库尔勒古城……都是南疆的奇迹 。它们是南疆闪 烁在今天的眼睛,它们是活在历史中的灵魂。记得那一年,我去库车的苏巴什古城,是一个 落日洒满天地之间的黄昏。山是金色的,沙漠是金色的,古城的断壁残垣也都是金色的。粗 犷、空旷而荒凉的景色,天和地,风和日都加入了景色之中,成为了景色独一无二的元素, 更容易让人荡涤心胸,感受到与大自然的相通,和历史的接近。那样的景色,是都市的人造 景观无法相比的,是那种油饰一新的仿古景观更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景色中徜徉,古龟兹 国的威风凛凛,出征西域的班超的金戈铁马,似乎都显得那样的近,仿佛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在那座古城堡的黄色山丘后面藏着,只要我们一声招呼,他们 ,还有那万千将士和战马 都可能呼啸着奔涌而出。四围山色,一鞭残阳,万里戈壁,迎风怀想,那样的旅程,是和小 桥流水,和桃红柳绿,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之上。
⑧南疆的魅力,还在于在这样壮丽的沙漠中所蕴藏有一条壮丽的河流——莽莽苍苍的塔 里木河,和河两岸各自延伸 40 公里的莽莽苍苍的胡杨林。
⑨金色的南疆,如果说是一座用金子打造而成的宫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人文
与自然风光的参与,才使得南疆这一份炫目的金色丰富起来。如果说庙宇、千佛洞、古城遗 址,是南疆雄性的体现,那么,塔里木河和胡杨林则是它女性的象征。
⑩只要你一踏进南疆,你就被这样丰富多彩的金色所包围,所淹没,便把你自己也锻造
成了一枚金色的书签,夹在你回忆的纪念册里了。
(选自《感悟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的感情融注在景物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南疆自然、历史文化 景观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本文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和夸张等手法,使情感得到很好的抒发,生动而有情韵。 C.文章句式参差错落,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灵活运用;作者驰骋思维的空间很大,但形散 而神不散。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明快而深沉;在生动的叙写中历史人文呼之欲出,说理更透彻。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南疆是金色的”。(5 分)
6.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 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 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 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 水灾害的
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
示,2010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 185 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
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 2004 年以来,有 4 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 1998 年(2551 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 关注。
材料二:
(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
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 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 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 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 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 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 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 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 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 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
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自 2015 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 2017 年 4 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已建设面积 420 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 544 亿元。全国已有 370 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 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 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至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 。首先,从城市的现
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
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
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 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 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7.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E.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9.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4 分)